市民出行不足500米就可以步入綠色空間;舍棄8億元的拍賣收益,將1100多畝蘆葦地作為城市濕地加以保護;城市道路變成一道道綠色長廊,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均達到100%;以前的臭水河、污水河變成了貫通城區南北的生態河、觀光河、清水河,成為新的城市亮點……
膠南大手筆抒寫“國家園林城市”
膠南的優勢在環境、潛力在環境、未來系于環境,得益于改革開放和優越的沿海區位優勢的膠南人,把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工作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于1998年拉開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序幕。
今年10月中旬,建設部組織有關專家對膠南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進行了考核驗收,膠南成為青島五市中惟一通過驗收的縣級市。
投入三億全城鋪綠
如今的膠南人倘佯在綠色的海洋里。2002年以來,該市共投入3億多元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每年新增綠地平均在100萬平方米以上。
據悉,該市著力實施了“六大”城市綠化工程,即公園綠地建設工程、舊城區綠化工程、城市道路及沿河綠化工程、單位及居住區綠化工程、苗圃建設工程、全民義務植樹綠化工程,形成了綴點成線、連線成帶、擴帶成面的大綠化格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由2001年底的39.3%%、34.02%%、9.1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41.6%%、34.03%%和14.7平方米。
為了滿足市民休閑、晨煉、娛樂的需要,該市每年都將公園綠地建設列入實事工程,如今,市民出行不足500米就可以步入綠色空間。膠南還從老城區改造、老企業搬遷改造、清理拆除違法建筑三個方面入手,對綠化工作實施了重點突破。在沿街沿路綠化上,道路延伸到哪里,綠化就建設到哪里,幾年來,高標準建設了上海路、泰山路、西外環路、海濱公路、世紀大道綠化等一批精品工程,道路兩側按規劃分別建設20~50米的綠化帶,形成了一道道綠色長廊。
藍天、碧水、潔凈
2003年初,膠南市確定以BOT方式新建污水處理廠,對原污水處理廠所占1100多畝蘆葦地,全部作為城市濕地加以保護。雖然舍棄了這塊土地8億元的拍賣收益,但為城市增加了“綠腎”功能,得到了專家認可和市民贊譽。這是膠南實施“藍天、碧水、潔凈”三大工程的成果之一。
該市堅持以治理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為重點,逐年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投資4.4億元建成10座集中供應站,徹底關停、淘汰了城市規劃區內的燃煤鍋爐、茶爐,全市集中供熱率和氣化率分別達93.3%%和99.5%%;投資4730余萬元完善城區排污管道,城內所有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實現集中排放;投資近1.5億元,建成并完善了市污水處理廠,投資1億多元建設和完善了新老城區的污水管網;高標準實施了治污與防汛于一體的小辛河、嶧山河、長安河、豆金河綜合治理,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兩岸居民的臭味擾民問題;投資9600萬元開工建設珠山垃圾處理廠,使城區所有生活垃圾實現統一收集處理。
全面推行“綠色圖章”
為鞏固城市綠化建設成果,該市還全面推行“綠色圖章”制度和綠線管制,嚴格控制城市規劃區內的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規劃審批、竣工驗收時,必須經過城市綠化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加蓋綠色圖章。另外,該市還創新園林綠化管理模式,放開綠化建設市場,建立起政府監管、市場運作、企業經營、自負盈虧的園林綠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園林綠化管理水平。
近3年來,各種榮譽接踵而至,從“山東省園林城市”、“山東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及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市”考核驗收,無不昭示著膠南人為優化環境而做出的努力。
城市環境的優化,提升了投資環境,膠南的經濟綜合實力迅速提升,進入了該市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其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國百強縣中的位次由2003年的第4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34位。
作者:馬芳 祁曉 譚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