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圖:盧澤濤 |
   一個面積不足60平方公里的辦事處,近兩年紛至沓來的內外資本不下200億元,僅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就有5家———解讀“龍山現象”   &nb
sp■本報記者劉宗偉    “南接西合”
   “明年5月,村東南的小山有望打通,一條寬闊的公路把松山村和王沙公路連起來,龍山辦事處和城陽區、嶗山區將實現局部對接。”在機器轟鳴的施工現場,松山村黨支部書記紀玉文抑制不住激動:“路通了,運輸便利了,松山村今后將大規模種植果樹、搞觀光農業、休閑旅游業,在發展中做好生態建設。”
   松山村是龍山辦事處最南端、只有8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與王沙公路直線距離不足300米,由于一山之隔,進出王沙路要繞行三四公里山路,形近而實遠。2005年,龍山辦事處提出“南接西合”發展思路,即南部對接城陽、嶗山,西部與即墨環保產業園、環秀辦事處“無縫銜接”,以破解龍山空間發展瓶頸。
   “‘南接西合’重點是道路工程,總體規劃通車里數35.7公里。目前,道路硬化、雨污水管網、綠化已基本竣工。”龍山辦事處黨委書記姜乃鵬說。
   “路通了,財路、人脈自然暢通。”自執掌“龍山‘起,姜乃鵬即牢牢抓住這條主線———交通先行。
   姜乃鵬認為,龍山要把即墨市委提出的“面向青島、依托青島、服務青島、融入青島”和“建設大青島很重要一極”的發展思想和定位落到實處,除空間規劃對接外,必須做好基礎設施上的對接。三年來,龍山辦事處修建公路達150華里,“六縱八橫”,觸角伸至所轄36個行政村,形成了一幅立體交通圖案。
   按照“組團發展”的思路,“十一五”期間,嶗山和即墨東端的溫泉、鰲山將成為青島城市建設中最大的亮點。龍山辦事處是進出溫泉、鰲山必經之路,又南與嶗山接壤,一條大“動脈”將溫泉、鰲山、嶗山一線穿,此舉等于將自己納入了“組團發展”的框架。將龍山辦事處的規劃置于青島市“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會發現其手筆之大、氣魄之大。
   “青島一直升機公司已與龍山辦事處簽約,在上開村建造直升機機場,項目一旦動工、啟用,吃、住、購等配套服務必將給上開及村附近村莊增添若干就業機會。”上開村黨支部書記周遵敬認為,這家直升機公司將“繡球”拋給龍山,一個最關鍵因素是龍山區位優越、進出的公路四通八達。
   培育特色產業
   一個面積不足60平方公里的辦事處,近兩年紛至沓來的內外資本不下200億元,僅落戶的世界500強就有5家,令前來參觀的省委書記翹大拇指,四面八方的取經者更是絡繹不絕。龍山以彈丸之地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常人看來,這個奇跡的誕生不外乎以下要素:良好的區位優勢、超前合理的布局規劃、相得益彰的硬軟環境。“培育富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圍繞特色完善延伸產業鏈條,這是龍山成功的要訣。”姜乃鵬總結說。
   “沒有特色就沒有起色。”姜乃鵬時常對招商人員說。在姜乃鵬看來,龍山最大的產業特色在于針織服裝服飾。龍山有做針織服裝的傳統,經過市場經濟砥礪后,一批針織服裝企業在省內外小有名氣。2003年,龍山以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吸引了急于擴張的即發集團,雙方一拍即合,占地2平方公里的即發工業園正轟轟烈烈開建。牽手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不久的即發即在龍山演繹一個現代版的商業傳奇,龍山以此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即發集團與日本雙日、東棉、日綿、豐田通商4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日本大和紡織成立青島即發龍山染織公司,同時吸引東麗公司跟進,形成了產業鏈結構明顯、獨具特色競爭力的全國最大的高檔面料產業集群。“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60億元,年出口創匯5億美元。”姜乃鵬告訴記者,目前,龍山辦事處共聚集服裝服飾企業138家,其中,限額以上29家。
   吸引哈工大高科技項目前來落戶,是龍山辦事處培育電子及電子配件產業的一著妙棋,它向外地傳遞了兩條信息:一是龍山區位、基礎設施、政策優越,否則,哈工大焉能動心?二是龍山在培育電子及電子配件產業上高起點,更加注重技術含量、可持續性發展。
   據介紹,龍山以新同人電子、誠億電子、海立發電器等為代表的電子配件產業投資大項目10余家。目前,投資1.5億元的新同人電子科技項目一期工程已投產,主要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化、可調光、節能型電子鎮流器,已通過世界最權威的德國TUV全球產品安全認證。
   龍山辦事處還結合正在興建的半島制造業基地,培育汽車配件產業,目前已初具支柱產業雛形,黃海輪胎、汽車配件已形成拳頭產品。其中,黃海輪胎生產的工程輪胎95%遠銷歐洲、南美和韓國;由美國投資1800萬美元的昆龍輪胎項目,主要生產本田、索納塔汽車輪胎和裝載機工程輪胎,年可實現產值1.4億元,出口創匯3200萬美元。
   “失地不失利”
   龍山的洼地效應還在釋放,越來越多的“銀子”仍向這兒流淌。龍山辦事處提供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龍山實際利用外資5100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8.3億元,新開工建設重點內外資大項目8個,還有一批項目等待簽約。
   大項目接踵而來,其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帶來了土地的銳減。如何保障洗腳上田的農民利益,使其分享大工業時代的成果?龍山的做法可圈可點。
   “讓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這是龍山辦事處的目標之一。”姜乃鵬告訴記者,龍山辦事處落實失地農民補償問題,按時把補償資金發放到失地農民手中,并免費為全處農民辦理了大病醫療統籌、為村莊代交黨報黨刊費用和獨生子女備用金。龍山沒有“一補了之”,針對轄區企業行業特點,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7000余人次,不少農民實現了“洗腳上田進工廠”的夢想。
   龍山區位優勢明顯,轄區企業眾多,辦事處鼓勵農民發展服務業,超市、餐館、網吧、服飾專賣店等網點等星羅棋布。“兩年前,前東葛村網點房每平方米賣不到1000塊,現在3000元也買不到手。”前東葛村民告訴記者,即發工業園落戶以來,前東葛村寸土寸金。
   采取留地安置方式,在規定區域劃出專用土地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失地農民,讓其從事開發經營,從而增加集體固定資產和農民個人收入,這也是龍山辦事處的一個創舉。
   “村集體有錢了,監管必須跟上。”姜乃鵬說,龍山辦事處成立財政代理中心,所轄村莊需要資金支出,必須經過多級審批。為給村干部消除后顧之憂,自2003年起,龍山在即墨率先實行村莊“四職干部”工資月薪制。
   一畝荒嶺薄地,一旦被征用,年“身價”高達二三十萬元,有此重大利好,近年來,龍山辦事處通過墾荒、水庫清淤等方式,新增用地5000多畝,不僅緩解了用地指標的緊張狀況,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據統計,今年1-11月,龍山辦事處完成財政收入2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00元,龍山人已走在了現代、文明、富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