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晚上參加班里舉行的狂歡Party,第二天圣誕節正好是周日,上午跟男朋友一起逛街購物,中午跟要好的同學聚餐,下午一塊兒找個酒吧聚會,然后晚上看電影……”昨天,在我市東部一高校,當記者問起即將到來的圣誕節如何度過時,一女生馬上給記者列出了狂歡時間表。而當問起隨后的元旦怎樣準備時,這位女生先是
驚訝,隨即說:“沒什么太多準備,大概班里會有元旦晚會,然后想好好休息一下。”前后兩個節日的態度呈現出較大的反差。
今年的圣誕節恰逢周末,平安夜就在周六,為學生們的狂歡增添了更多有利因素。在大學,平時坐得滿滿的階梯教室現在卻空出了不少座位。一個女生告訴記者,她們寢室就有三個同學出去購置圣誕節禮物、飾品了,這時候大家少有心思學習。
記者在現場調查了解到,對于圣誕節,除了舞會、Party外,很多同學更是走出校園,通宵達旦地吃喝、游玩、購物。過幾天的元旦同是在周末,但同學們表示大多數沒有什么特別的計劃。
大學生王凱說,現在青年人之所以更喜歡洋節,更多地還是一種追求新鮮、時尚的心理在作怪,洋節更熱鬧一些。像春節,雖然放假了學習壓力可能沒有平時那么大,但是感覺非常沒勁,整天除了吃飯、睡覺、看電視之外就是跟著父母到處走。
針對“為什么要過圣誕節”,大學生的答案大都是“隨大流,別人過自己也跟著過”、“比較放松,可以痛痛快快地跟很多人在一起玩”等。而對于洋節的來歷很多人說不清楚。好多學生說,洋節是年輕人的節日,而傳統節日是父母過的。
多年從事教育事業的劉杰老師說,學生們過節態度冷熱不一,與商業、文化等方面渲染的氣氛有關。我們傳統的節日文化之中確實有陳舊的東西,而“洋節日”的過節方式可能更多洋溢著狂歡和自由,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心態。但我們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里面含有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成分,是不能夠輕易放棄的。
傳統節日是內斂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劉杰表示,現在的孩子對傳統節日接受得太少了,對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了解太少,其實傳統文化中有好多精髓在里面,我們不能讓學生缺失這一點。雖然作為家長和學校不會干預孩子過什么樣的節日,但是希望他們不要摒棄傳統文化,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正確引導。(本報記者
董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