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在發展經濟中布下一著“妙棋”,就是“送”企業。前些年,他們把青島汽車制造廠送給了中國一汽,之后又把青島石油化工廠送給了中國石化。今年,又一家國有企業在青島國資委的帳面上消失了——青島黃海橡膠集團公司,被整建制劃給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除了送走上述大企業外,青島還送出一批中小企業。
青島拱手送企業,是這些企業資不抵債嗎?非也。這些企業不但資產優良,而且還贏利呢,有的年贏利幾百萬元,還有的年贏利幾千萬元。是這些企業拍賣不上好價錢嗎?也不是。這些企業凈資產少則近億元,多則幾億元甚至過十億元,在探討這些企業去留過程中,有的接收方曾提出幾套方案,其中包括出資收購,張口出價就上億。但青島,寧肯不要一分錢,甘愿把這些企業送出去。
青島為什么拱手送企業?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把以下幾個方面的背景搞清楚:
一是被送企業的經營狀況。青島汽車廠是一個老企業,由于品牌不響、技術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年產銷整車不過6000輛,產值四五億元,眼看著一汽、上汽等一家家特大型汽車廠家咄咄逼人的迅猛發展,青汽,攥在自己手里還能升騰起來嗎?
黃海橡膠集團曾是我國四大輪胎廠家之一,企業很有發展潛質,但一直在資金上捉襟見肘,僅憑自己的力量,要坐上中國輪胎行業的第一把交椅,是難以想象的,更甭說趕上國際大公司了。由此看來,為這些企業找一個有實力幫扶它們發展的“好婆家”,無疑是一個好選項。
二是收方情況。一看就清楚,青島送出去的這些大企業,全都是國有企業,而收方也都是中央直屬的國有大企業集團。“國有”送“國有”,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這在資產政策上好操作。更重要的是,送方需要的是背靠大樹,借勢發展,收方需要的是整合資源,完成市場布局,兩者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呢?
三是青島的經濟發展態勢。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介紹說,目前,青島正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構筑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這“三件大事”,積極發展港口、海洋和旅游“三大特色經濟”,努力建設以國家大企業為主體的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機車造船和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培育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
“只要有利于產業集聚和企業升騰,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優質企業送出去。”杜世成的話顯示了遠見和決心。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吳經建介紹說,青島送大企業,圖的就是盡快把這些企業做大、做強。
送出去的效果如何?先看看青島汽車廠。
與中國一汽集團“聯姻”后,青島汽車廠很快發展成為國內平頭卡車品種最全、系列最寬的生產廠家。2004年,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采購資源緊張、市場競爭激烈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青島汽車廠仍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多億元。
青島汽車廠的發展還拉動了配套企業的裂變發展,“聯姻”前,為青島汽車廠配套的企業不足10家,年配套產值的總額不到1000萬元。目前,為青島汽車廠配套的本地企業已達42家。2004年,全市企業為青島汽車廠配套的總產值突破20億元。
如果說送青汽形成一個大產業,那么,送青島石油化工廠完全為了成就產業基地。青島石油化工廠被整體劃轉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后,中石化青島煉油化工公司相繼成立,從此拉開了青島大煉油項目建設的序幕。按照計劃,大煉油項目的一期工程將于2006年底竣工,建成后可實現年加工進口原油1000萬噸、生產成品油766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230多億元。早在中石化“登陸”青島前,處于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國內外石化企業,“聞風而動”,準備從這一“富礦”中挖金掘銀。有曾是山東省一次性投資規模最大的韓資企業青島高合化纖有限公司,目前總投資已達2.2億美元,年產聚酯切片14萬噸、滌綸原絲5萬噸;有青島中泰集團與法國羅地亞集團投資4800萬美元合資興建的青島中達化纖有限公司,目前年生產錦綸產品能力達1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錦綸生產企業之一;有由大慶石油管理局和中國(香港)石油有限公司投資近3000萬美元成立的慶昕塑料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還有全球芳烴生產最具競爭力的LG芳烴有限公司與青島凱聯集團攜手,成立青島麗東化工有限公司,投資芳烴工程項目。而今,一個從原油儲運、聚酯切片、化纖、紡織、碳素復合材到包裝、薄膜、農業支架等行業的相當完整的產業鏈條,已經在青島西海岸形成。
再說青島黃海橡膠集團,在送給中國化工集團之前,還是青島大型骨干企業之一,年銷售額達40多億元,出口創匯5000多萬美元,2003年在全球輪胎企業排行榜中排名第23位。
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如果沒有一個世界級企業的拉動,要形成一個較大的產業集群,幾乎近似于空中樓閣。青島要形成橡膠輪胎產業集群,必須打造一個世界級的龍頭企業,黃海輪胎無疑具有這樣的潛質。進入中國化工集團后,黃海輪胎便擁有了超強發展的巨大引擎。總資產500多億元的中國化工集團資金實力雄厚,僅銀行授信額度就達200多億元。更重要的是,過去沒有橡膠輪胎產業的中國化工集團,一直有把橡膠輪胎行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發展的夙愿,所以,當青島黃海橡膠集團被送至旗下后,他們很快做出規劃:把黃海輪胎建成中國最大的橡膠輪胎基地和平臺。他們計劃投資數十億元,把黃海輪胎建成中國最大的子午胎基地,其中,全鋼子午胎產能要達到1000萬套,2—3年內,銷售額達到100億元。
以發展后的黃海輪胎為基地,中國化工集團將打造中國橡膠輪胎的最大產業平臺。目前,已準備收購10多家輪胎企業。屆時,中國橡膠輪胎行業可能將開始改變小、散、亂的局面,使優勢資源向大企業集中,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輪胎企業。如果真是按這樣的軌跡發展,青島黃海橡膠集團的這一“送”,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責任編輯 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