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文化產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哪些行業類屬于它的范疇?如何全面準確地描述這個行業或產業群的成長狀況?它在青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發展趨勢?
青島市文化產業統計體系的出爐首先給這個處于轉型過程中、發展前景卻相當遠大的產業一個量的印象,即全市2004年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101.6億元,占全
市GDP的4.7%;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8.6萬人,占全社會就業總量的4.9%。
“101億元,這不單是個數字問題,是青島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開啟點。”在青島市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大背景下,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的這句話并不是妄下斷論。
戰略選擇
青島經歷了20多年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供需結構的變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告別了“短缺時代”,進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發展文化產業成為青島應對產業結構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資料顯示,文化產品生產業、動漫和互聯網游戲研發制作業、圖書發行業、藝術品生產和交易業、影視制作放映業、網吧連鎖業、文藝演出業、藝術培訓業等行業類別已經初具規模,青島市文化產業的行業格局已基本形成;而由一系列具有青島特色的文化圈形成的東、西、南、北以及外圍五大格局構架起了青島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青島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積蓄了大量的“動能”,并形成了一定的“位勢”,而且已經勾勒出一個從市場經濟模式中脫胎出來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輔助作用
在采訪市文化局產業處處長吳文明時,記者感覺他對統計體系建立后對文化行業結構確定所起的輔助作用更為傾心。在他的概念里,對現實進行數量化的描述具有令人醒目的功效和進行橫向比較的方便,而且各行業與其它城市相比優勢和差距一目了然,政策制定、行業指導時也有的放矢。在全國各省市都在大張旗鼓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環境下,此“招”可謂是具有突破性意義。此外,文化產業統計體系的建立也是一種信號,它將吸引眾多社會上的游離資金,令其匯入文化產業發展的洪流,投融資體制逐步浮出水面。
其實,這一作用已經在現實中昭示。在青島市文化產業統計體系建立過程中,數十個文化產業單位在“青島市文化產業示范單位”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這已經表明一些社會資本與國際資本已經多渠道、多形式地逐漸滲透到文化產業的核心區域,并將成為影響青島文化產業未來走向的重要力量。
不過,因涉及到多方面的政策配套問題,與不同行業政策的對接還未完全形成,青島市關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等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還未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如何以產權結構與產權關系的深層變革帶動以資本和業務為紐帶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文化產業集團,還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課題;如何建立政府、學術界、產業界多重資源優勢的整合與聯動,并通過制度化操作形成國家文化產業研究思想庫與人才戰略資源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但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種種“苗頭”還是給一些文化產業單位送來了信心。
政策配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文化企業的業主如此表達他的看法,“文化產業統計體系的形成決不是個孤立和偶然的事件,它是青島啟動又一輪制度創新和改革深化的引擎,因此,接下來,伴隨著‘文化建設年’提出的眾多文化品牌概念的深入,青島進入一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是不爭的事實。”
這似乎也不是一己之見。無論是在青島亞洲電影文化合作國際論壇,還是在一些專題性的文化產業探討會上,在青島“謀生”的文化企業經營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些場合。
據了解,南方一些城市,像深圳為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融入到文化產業的發展隊伍,力求其增加值占到GDP的8%,成為支柱產業,深圳有關部門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例如成立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具有相當“話語權”的決策部門等。而記者從青島市文化局獲悉,他們也行動迅速,目前已草擬了《青島市關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草稿)》,并會同青島市發改委和青島市規劃設計院,通過考察調研、專家論證、材料匯總的形式,形成了“十一五”青島市文化設施專項規劃的征求意見稿,通過對青島市文化的企事業單位、各區市文化局進行走訪,并到市里的工商、財政、教育等部門調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數據,編制了“十一五”青島市文化產業規劃。
毋庸置疑,人們正在以一種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被喻為朝陽的產業,而且正在深入理解其產生和迅速成長的必然性,更自覺地促進它的發展,推動其產業升級,并迅速建立起主導青島今后一段時期內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創新體系,這是政府、企業共同的希冀,也是101.6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啟動的將文化產業鍛造成青島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