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經濟學家并非像有些媒體所‘揭秘’的那樣賺得盆滿缽溢,我所接觸的同行中還有不少過著較為清貧的書齋生活,年收入不到10萬元的不在少數!边@是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業良先生為最近經常遭到批評的中國經濟學家們鳴冤叫屈。(見昨日新浪網)
在一個城市年人均收入尚不足萬元、占
人口大多數的數億農民更是年人均收入只有兩千多元的國度,竟然將“年收入不到10萬元”定性為“清貧的書齋生活”,夏教授的“幽默感”未免也太強了些。
為了說明經濟學家們高收入的正當性,夏教授還寫道:“幾乎沒有人會認為一日成名的‘超女’李宇春不應當獲得高額的市場收益,也不會有人反對姚明領取天文數字般的薪酬”,所以“經濟學家的職業收入高低不能作為評判他們道德的指標。”
用李宇春、姚明的高收入來印證經濟學家高收入的“道德性”,簡直要讓人懷疑夏教授的經濟學ABC了。李宇春和姚明們獲得高收入,是因為他們屬于“稀缺資源”,更是因為將自己毫無保留地“賣”給了市場人,這種“出賣”根本與道德無涉。如果經濟學家也像娛樂明星一樣將自己毫無保留地“賣”出去,有奶便是娘,誰讓講什么就說什么,難道不是個嚴重的學術道德乃至做人的良心問題?莫非,經濟學家真的要不講道德了嗎?
郭之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