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城市規劃,需要提出混合式居住空間的要求。要在一個區、一棟樓內,為收入在不同檔位的家庭創造居住空間,讓他們的子弟一起上學。這樣才有助于培養社會的凝聚力。
如今的西方陣營,美法正在冷戰。法國一出事,美國人就覺得自己撿了個便宜。10月到11月間的法國騷動,參與者許多是移民的子弟。美國的《華爾街
日報》馬上發表文章,題目是《我們的移民為什么不鬧?》不失時機地夸耀美國的優越,把慘不忍睹的新奧爾良忘得一干二凈。
不過,最近《紐約時報雜志》發表一篇文章,代表著更為冷靜的聲音。該文主要是從建筑與城市設計的角度,分析騷亂的原因,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法國,而且對正在經歷高度城市化的中國,也頗有借鑒意義。
該文實際上是對現代法國的城市影響至深的建筑家拉·柯布西哀的一個清算。拉·柯布西哀、格羅庇烏斯、密斯·凡·德羅和萊特一起,被并稱為現代建筑的第一代四位大師。柯氏的《走向新建筑》一書,被稱為現代建筑運動的宣言。他提出“住房是居住機器”,運用現代技術,創造居住空間上的最大效率,進而設計規劃了巨型的居民公寓,使他的“居住機器”能夠最大限度地容納人口。
在具體的設計中,他去除傳統的繁文縟節,大量采用平直的線條,其建筑常常以貫穿整個立面一行行平行的窗戶為標志。這樣的房屋,真就像機器一樣,可以憑預制件“搭”起來,橫平豎直。贊者稱之為簡潔,彈者譏之為乏味。
這一套無視傳統的設計,在歐洲擁有豐厚歷史傳統的都市,自然施展不開拳腳。所以,他的影響在沒有歷史負擔的郊區更大。在法國許多城市的郊區,建起了許多柯布西哀式的整齊劃一的高層居民公寓樓。一些低收入的家庭,紛紛遷入這里居住。
這一結果,使法國戰后的城市發展走上了與美國幾乎相反的道路。美國戰后從“退伍軍人法案”給退伍兵提供優惠的住房貸款開始,大肆鼓勵郊區的發展。城里上班的中產階級紛紛遷到郊外的花園洋房中,城里留下的大部份是窮人。久而久之,大都市貧困化,成了犯罪的中心。
法國相反,運用拉·柯布西哀的概念,在郊區大量建造整齊劃一的巨型公寓樓,把城里的勞工階層、低收入階層全塞到這些鋼筋混凝土的格子里。如今的移民更在這里集中,許多巨型公寓樓,成了犯罪的中心。樓梯被毒品販子控制,幾乎沒人敢走。有的甚至不得不被炸掉。這也怪不得,這次法國的騷動實際上是一場郊區騷動。
為什么拉·柯布西哀的理念會有這樣的惡果?一大原因,是拉·柯布西哀把建筑看作是建造他的意識形態中的烏托邦的工具,試圖由此設計人類未來的生活,而不是為現實中的人類生活服務。他在設計圖上畫出一條條優美的平行線條,成千上萬的人就要按照他想象的方式生活。這些郊外的巨大公寓樓,漸漸成了一個階層的居住地。你搬進去以后,似乎一輩子就在社會中被固定住,很少有流動的可能。這種建筑不是鼓勵各階層之間的融合和溝通,而是把一個階層和其他階層隔絕。結果,這種非人性化的“居住的機器”成為了“異化的機器”,成為反叛集團的滋生地。
美國雖然有許多都市問題,但都市還是在傳統的脈絡中成長,這種集中式的巨型公寓相對較少,反叛力量不容易聚集。更何況,美國的許多職業青年,剛剛畢業出道時就住在喧鬧的城市里。等成家有了孩子,移居到安靜、空間大的郊區。再等孩子一上大學,形成“空巢”,又賣掉郊區的大房子,遷到城里的公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會和其他階層混居。但柯布西哀式的設計很少考慮這些。房子全是一樣的尺碼,一樣的價格。各階層的人無法混居,等于制造了階級對立。
現代的城市規劃和設計,幾乎很少能逃出拉·柯布西哀的影響。中國目前正在高度城市化,大量的巨型公寓樓拔地而起。規格也頗為整齊劃一。從法國的經驗看,這樣的發展,隱藏著相當的危險性,有導致各階層隔離的傾向。因此,現在的城市規劃,需要提出混合式居住空間的要求。要在一個區、一棟樓內,為收入在不同檔位的家庭創造居住空間,讓老板、工人、文化人、服務員、政府官員和民工住在一起,讓他們的子弟一起上學。這樣才有助于培養社會的凝聚力,促進各階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讓大家不論在哪個位置上,都有一種對自己的居住共同體的忠誠和感情。否則,不同階層的分居就會孕育難以愈合的社會矛盾。
責任編輯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