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今年的“房產新政”比喻為“地震”,那么上海就是“震中”。
到年底時,上海樓市巔峰時每平方米9000元~14200元之間的房價,已經跌至每平方米8000元~9500元之間。從年初的通宵達旦“排隊搶購”,到年底此起彼伏的“集體退房”——上海樓市的變局,反映出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開始放緩腳步。
今
年,房價出現下跌的現象并非僅在上海。12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報告稱,包括南京、合肥、成都等在內的1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紛紛下降。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房價還在逆市上漲——雖然增幅有所回落。最明顯的是,北京的房價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一向平穩的深圳樓市一反常態地出現大幅飆升……
盡管中國的不同區域呈現出迥異的“樓市圖景”,但總體上呈現出回歸理性的趨勢。
變化來自“從上到下”的政策——被媒體稱為“房產新政”。可以說貫穿于2005年全年的調控政策,改變了房地產行業發展20年來的“慣性”——到今年底,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投資過熱、投機炒作嚴重、房價飆升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今年政策出臺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三四月份,“老國八條”、“新國八條”相繼出臺,奠定調控基調。在文件中,國務院重申“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的思路,并強調,住宅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品。
而5月11日國家七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比三四月份的房產調控措施更為嚴厲。有媒體評論說,這個意見繞開地方政府,直接對抑制房價等問題做出了具體政策安排。
七部門意見的目標,是穩定房地產行業,防止大起大落的風險,并且首次明確了將房地產價格,尤其是住宅價格漲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從最初的控制投資規模,到隨后的抑制房價,再到打擊投機與炒房;從最初的行政干預,到后來的市場化手段,有關部門在不斷摸索中漸漸找到了方向。
在政策的作用下,房地產市場“旋渦”中沉浮的幾股力量開始浮現出來——老百姓從“房產新政”中感到了暖意,他們盼望通過政府的整飭,房價能夠下降,而能夠買得起房子,他們是支持者;開發商內心抵觸;地方政府由于視房地產為重要財政收入來源而對政策執行不那么積極……
各種力量的博弈最終沒有抵擋住“房產新政”的兵鋒。今年,人們看到的效果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速度明顯回落。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1個百分點;房屋銷售價格漲幅繼續放緩,第三季度,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1%,漲幅比二季度回落1.9%。
——毫無疑問,2005年將是房地產行業的一道分水嶺。
房市“變奏曲”尚未定音,政府對于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將一直是“進行時”,而非“過去時”。今年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還在一些局部細節上留下了懸念。
這些懸念,都事關老百姓能否住得起房
第一個懸念是物業稅能否拉低房價。不久前,財政部部長金人慶稱,“十一五”期間將逐步出臺物業稅。據悉,在買房人支付的房款中土地成本占到了50%左右,而房地產商一次性要付清70年土地出讓金是土地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如果以物業稅的方式每年為土地支付成本,則開發期間,每年由地產商支付;房子賣出后,由業主每年支付。
從理論上講,物業稅使房價降低具備了可能性。對此,北京某樓盤老總稱,樂觀預計房價可下降25%。不過,盡管開發商初期資金壓力減輕,開發成本降低,并不意味開發商一定會把房價降低。
第二個懸念是集資建房尚無定論。今年,一個中關村的IT人士因為倡導北京市首例集資建房而名聲大噪。1月,“合作建房聯盟”成立,標志著合資建房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由于集資建房成本低,對廣大工薪階層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集資建房的想法一呼百應。
然而,由于缺少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相關配套,集資建房在現實中仍將面臨政府審批、資金來源、土地供應等種種難題,結果如何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