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話里竟然暗藏著“遺傳密碼”,這是許多漢學家和遺傳學家達成的共識。例如上海話中的“一二三四”發音與藏語如出一轍,古漢語中的身體部位名詞與南島語同音。
語言也是“活化石”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潘悟云教授指出,原始語言的分化與原始人群的分化是同步進行的
。當人群分開后,語言也就分化了,但是一些基本詞匯會被保留下來,它們就像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和語言中的“遺傳基因”。通過語言中這種“遺傳基因”的分析,可以追溯語言在遠古的同源關系。
漢語與藏緬語系的同源關系早有定論,如:上海話中的一、二、三、四與藏語中的一、二、三、四發音非常相似。但是過去學術界通常認為,漢語與南島語、南亞語、侗臺語、苗瑤語沒有什么關系。社科院鄭張尚芳教授與潘悟云教授等語言專家正專注于漢藏語與侗臺、苗瑤、南亞諸語言親緣關系研究的時候,得到沙加爾教授關于漢語與南島語同源關系的結論,使他們大膽提出了漢語和其他東亞語言擁有同一個祖先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遺傳學的驗證。
漢語與南島語同源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居民說的是南島語,雖然與漢族遠隔重洋,法國的沙加爾教授首先從同源詞的對應關系發現他們原來是一家。例如,現代漢語中的“頭”,古漢語為“首”,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時代,“首”字的發音為qljuq,讀如“克六”,這與南島語表示“頭”的quluq,讀如“古路克”幾乎一樣;現代漢語中的“乳房”,古漢語為“乳”,它的讀音njoq很像上海話中的“肉”,而南島語中表示“乳房”意思的單詞念作“努”nu;“鹽”的上古漢語發音為k-lam,讀如“各蘭姆”,而南島語中garam讀如“搿蘭姆”。
語言追出“老祖宗”
漢語的變化非常大,大部分上古讀音都流失了。因此,如果能研究出漢語的上古讀音,就等于站在高山之巔,俯瞰其它語言。為此,潘教授等人已先后研究過400多種中國方言并將之做成數據庫,現在要他明白一種方言,只需到當地生活一個星期,就能看懂、聽懂當地人的土話。
“我們并不是在一開始就意識到語言同源這一問題。但是隨著對漢語史的研究深入,發現到東亞地區有很多文化相似的東西,使我們相信東亞大陸存在一種聯系,所有東亞的語言都出于同一個源頭。”潘教授說,現在他們將這一研究成果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金力教授等人提出的“東亞人群非洲起源說”和“東亞人群遷徙圖”相對照發現兩者之間高度一致。為此,“東亞語言出于同一個‘老祖宗’”這一大膽設想有了科學依據。
作者:□晚報 張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