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國地下金融調查》正式面世,該調查測算2003年地下信貸規模介于7403-8164億元。通過運用地下金融規模指數計算出,全國20個被調查省、市、區的地下金融規模平均指數為28.07,也就相當于地下融資規模占正規途徑融資規模的比重為28.07%。
從指數排序上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龍江,達到53.4,最低的是貴州,只有4.7,指數在30以上的省份除黑龍江外,還有遼寧、福建和山西。在調查中發現,越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對地下借貸的依賴性越強,遭受損失的老百姓大多是弱勢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從調查與測算結果分析中發現,全國私募基金占股民投資者證券交易資金的比重在30%-50%之間,2002年后總規模在6000-7000億元之間。私募基金是以分散、隱蔽和不穩定的形態存在,在我國也屬于地下金融研究的范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李建軍是這一課題的負責人。他稱,私募基金的資金供給渠道具有相當的隱蔽性,是少數人的投資樂園,與國外私募基金的“富人”基金性質相同。私募基金良莠不齊,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大量地下基金的存在以及它們在市場中的顯著作用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但如何加強對它的監管,將它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是管理層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這份調查是由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下,從2004年1-2月份對全國20個省份的地下金融狀況進行的實地抽樣調查,對各地區地下金融規模、農村地下金融規模、中小企業非正規融資規模進行了基本判斷。這項調查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局和國家開發銀行的高度重視,都表示將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依據。
李建軍介紹,地下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正規金融、農村經濟和當地經濟三方面的影響。2003年,地下凈金融投資規模達到了創記錄的6500-8000億元,其占GDP比重5.6%-7.9%,占國民總儲蓄的比重達到12.9%-15.9%。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吳念魯教授認為,市場經濟在不發達的條件下,地下金融將永遠存在,只是多少的問題。市場經濟如果發達,競爭充分,地下金融想要獲得更高利息是沒有發展可言的。因此,應該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資本市場,提高國民經濟水平。 本報記者 鄭莉莉 發自北京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30日第二版)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