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容有限,不利于客觀了解中國
本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何洪澤報道: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課,課本是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書里面圖文并茂,很吸引人。課本講得最多的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的西方文明,關于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少。
中國的歷史是穿插
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文明歷史發展中敘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國和印度有單獨一節,其中關于中國的有約20頁,先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如與西方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東方文明、四大發明、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響等。學生讀了這一節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基本概念。然后課本又從商、周兩代歷史開始敘述。關于秦漢時期,著重講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唐宋時期則重點介紹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描述了長安的發達、唐詩的興盛、科舉制度等;元明清講馬可·波羅、鄭和下西洋,一直到鴉片戰爭。敘述相當簡潔,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點到了。
對近代的中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以及紅軍萬里長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敘述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課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論述還是比較客觀的。如在講到為什么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和列寧的共產主義。講到美國為什么不承認新中國時,認為是由于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看作為蘇聯集團的一部分。講到二戰時,歐洲戰場內容很多,中國的抗日戰爭就少多了。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負面多,正面少。課本內還刊印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們能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彌補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記者問了一些學生,他們覺得,老師基本上是按課本上的內容講的,學生也基本全盤接受,考試就按照課本講的內容來考。老師也允許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一些分析性的問答題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課本的內容回答。但對于大部分美國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基本概念就是從《世界歷史》課中來的。
當然,孩子到了中學以后,自己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有時也會參觀一些博物館,甚至有機會到中國旅游,對中國的印象也會發生改變。
記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出生長大,盡管是華裔,但在未去過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國孩子一樣局限于歷史課本。后來暑期到中國旅游了一次,所見所聞使他對中國的印象有了很大的變化。(環球時報
2005年12月28日 第十七版/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