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資成我市產業集群新動力 青島總部經濟正揚帆前行
萊鋼大廈落戶嶗山CBD、朗訊科技全球技術支援中心暨IMS項目研發中心落戶高新區、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再生鋁合金項目在膠南奠基……“共有218家國內大型企業的總部扎根島城,青島的總部經濟已形成磁鐵效應!”市經合辦負責人說。
來自市經合辦的調研資料顯示,在這218家企業中,不僅包括萊鋼、寶鋼、中石油、中石化、中遠等國內500強企業,也有蘇寧電器、江蘇五星電器、陜西海升果業等民營大項目。
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充分發揮青島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加快成為區域性國際貿易、金融、信息、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和北方航運中心。業內人士稱:“總部經濟實際上是區域經濟的一個提升,總部經濟高歌猛進,對于青島做強半島龍頭的意義極為重要!”
品牌之都搭共贏平臺
從2008年奧帆賽的舉辦城市到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品牌之都……正是在這些“名片”的吸引下,一批國內著名企業爭相到青島投資。
在市經合辦綜合處處長遲桂峰看來,青島的城市形象和對外影響力大大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得以快速增強,這正是吸引國內大型企業來青扎營的重要因素。
對此,河北雪馳集團總經理宋英新頗有同感。興起于河北邯鄲的雪馳集團2001年開始在青島建廠,去年索性把總部也搬到了青島。談起這步棋,宋英新說:“和邯鄲相比,青島沿海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現,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比方說在邯鄲的時候,要是招聘翻譯、報關、外貿方面人才,我們通常都要到省城石家莊,效果還沒這么好。”
其實,雪馳集團現象不是個例。萊鋼建設去年將總部遷入青島后,招到了該集團首名清華大學畢業生;某化妝品品牌將銷售總部設在青島,使得以徐風云為首的一班職業經理人從TCL等南方名企“空降”而至……
市生產力協會會長魏炳義分析認為,人才在求職時,城市環境往往是重要選擇,青島作為全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企業家滿意城市”,很容易成為有志之士發展和創業的首選。
總部經濟現磁鐵效應
“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總部經濟的基礎。”對于青島總部經濟的發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劉曙光分析認為,經濟快速增長,使青島有能力把眾多企業總部有機融合,使企業間在信息、商務、財務、科研成就、管理理念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交流及整合。“經濟迅猛發展,使企業在有形和無形資源上互相碰撞,取長補短,互相啟迪,助推企業發現捕捉新的商機,企業間的商業機會更多了。”在他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給企業帶來的是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是企業總部選擇其他單純的寫字樓所不能比的。
來自市經合辦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2001年至2004年,青島市實際利用內資額分別為73.2億元、112.1億元、164.9億元和192.7億元。“今年預計將達到240億元,國內企業來青投資資金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市經合辦經濟合作二處處長王際舟說。
值得關注的是,來青投資的區域除了東南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區企業來青投資的勢頭也不斷上升,已累計到位資金10多億元。作為全國最大的濃縮蘋果汁生產企業———海升果業已在萊西建廠,每年可加工各類果蔬30萬噸。該企業副總經理侯民琦說:“青島水果資源豐富,尤其萊西、平度等地盛產水果,果汁行業原料采購成本比國外低,再加上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果汁加工在國際競爭中非常有優勢。”
對此,劉曙光說:“在總部經濟的作用下,市場和企業最終在青島找到了接合點,總部經濟形成了磁鐵效應。”
總部經濟助推青島成龍頭
很顯然,總部經濟的集聚效應對區域經濟發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市南區是青島市總部經濟密集區,該區精心打造的中央商務區,目前已建起90余座寫字樓,以3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創造了40億元稅收。
在劉曙光看來,總部經濟除了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外,還會帶來餐飲、旅游以及樓宇外圍某些特色街的形成和發展,其衍生效應也十分明顯。其實,龍頭的帶動作用不止于產業輻射,還在于服務周邊及腹地。他認為,青島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功夫。“總部經濟的輻射意義遠大于本地收益,蘇南之于上海便是明證,”遲桂峰說。
在總部經濟的助推下,青島對省內優勢資源的吸附能力不斷加強,先后吸引了泛海、三聯、勝利股份、山水水泥、恒豐銀行、山東電力等數十家國內知名企業來青投資興業,吸引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萊陽農學院、省酒店管理學院等來青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同時,青島與環渤海經濟圈、半島城市間的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目前,總部經濟已經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推動力。“這是一個‘朝陽經濟’,”市經合辦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