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央外派官員平均年齡不到54歲;實現中部崛起、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共同命題
核心提示
2005年12月24日,湘、黔、黑、渝四省市“一把手”易人,除平調黑龍江的錢運錄以外,三名平均年齡不到54歲的干部從中央部委被調往地方任職。
如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藍圖、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成為擺在這些新任省市委書記面前的共同命題。
緩步走出已主政3年的部長辦公室,在樓道與電梯間,張春賢與共事多年的同事一一握別后,面帶微笑地鉆進那輛等候多時的轎車。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11號,國家交通部所在地。“雙鬢白發、大框眼鏡,這都是他給我們的標志性記憶。”回憶起送別張部長的場景,交通部公路司一位官員至今唏噓不已。
這一天是2005年12月21日,交通部黨組對系統內6名副局級以上干部進行調整;同日晚些時候,另一則任命被通報:交通部長張春賢將調任湖南省委書記。
12月24日,中組部副部長沈躍躍和張春賢一行數人飛抵湖南,當日下午即召開了楊正午、張春賢兩位新老湖南省委書記的交接儀式。
同在這一天,經中共中央任命并當日履新的省(市)委書記包括:原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汪洋接替黃鎮東任重慶市委書記,原貴州省委書記錢運錄接替宋法棠履新黑龍江,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接替錢運錄原職。
12月27日,新華社發布消息,北京市委原副書記龍新民出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兩日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李盛霖為交通部部長。
中組部干部教育局一位官員告訴記者,此次四省(市)兩部(署)主帥交替,“是中央根據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做出的正常人事調整”。
此次干部調整中,除平調的錢運錄外,三位離職的省委書記年齡均超過64歲,而接任者平均年齡不到53.66歲,遠低于中共十六大第一波調整后的58.16歲。
“如果綜合考慮近期一系列人事變動,這次調整實際折射出中央對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的關注程度和政策導向。”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說。
張春賢履新
短短三天內,張春賢在湖南形成了兩次熱點。
12月24日,在新老省委書記交接班會議上,中組部副部長沈躍躍給予了卸任者楊正午高度評價。
現年64歲的楊正午,系土生土長的湖南籍土家族人,在湘任職45年,擔任正省級職務已有10年時間。“楊主政湖南的這些年,沒有重大的政策變動,一直推行較平穩的方式發展。”熟知湖南黨政工作的人士說。
隨后,張春賢借“湖南精神”強調“敢為天下先”,并表示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敢于面對矛盾的人,不辜負黨和人民期望的人”。
此外,“從今天起要做個真正湖南人”的張春賢,還簡明扼要闡述了其施政主張。在這個正廳級以上在湘官員的高規格會議上,他的發言贏得了長時間掌聲。
12月26日,毛澤東同志誕辰112周年紀念日。這也是張春賢履新湖南的第三天。一大早,張春賢一行從長沙出發抵達韶山,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毛澤東的敬仰。
在毛澤東故居、銅像廣場、紀念館等地,張受到了來自湖南各地民眾的熱烈歡迎,一位遠道從益陽趕來的77歲老人,還親手將一枚毛主席像章送給了新來的省委書記。
盡管湖南本地媒體不約而同地低調表達這次人事調整,但中央主流媒體及外電均對這位新任湖南省委書記給予了極大關注。
在24日的會議上,中組部副部長沈躍躍評價,張春賢“善于處理復雜問題和矛盾,有較強的親和力”,“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勤奮敬業。”
“態度溫和而不失堅定,作風嚴謹而不失魄力。”交通部公路司那位官員如是評價他的老上司。
據介紹,為了落實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位年輕部長親自主抓了一個重點示范工程:四川省川主寺至九寨溝公路建設,使之成為全省公路環保“示范工程”。
針對一些地區交通廳長“前腐后繼”現象,在今年1月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張以異常堅定的口吻直面輿論的責難與公眾的詰問———交通行業多項反腐措施即將出臺。
財經大員接連入湘
“從張春賢到肖捷,再到先前的于幼軍,足見中央對湖南經濟發展寄予厚望。”湖南省委一位高層人士告訴記者。
52歲的張春賢,河南禹州市人,有20年工齡與機械工程打交道。1995年8月起擔任云南省省長助理,分管軍工、機械等。結束持續兩年的地方工作歷程后,張春賢榮調交通部任黨組書記、副部長,2002年10月任交通部部長。
中央黨校一位教授告訴記者,中共中央多年來實行集體領導制,其中國務院系統管財經,而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一些高層決策、協調機構。
所謂高層決策、協調機構,主要是指中共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外事領導小組、財經領導小組等。“它們都直接向政治局及其常委會負責,其中財經小組組長直接由國務院總理兼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一位教授介紹。
據《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未來15年全國的投資將達兩萬億元,其投融資體制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命題。
2002年十六大召開期間,與央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一道,交通部也位列中央財經團隊之中,而張春賢也與周小川等財經官員一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彼時,49歲的張春賢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最年輕的部長之一。在新華社記者面前,張春賢談起新打算,沒有豪言壯語,始終面帶微笑。
記者獲悉,十六大后,中央財經團隊平均年齡從60歲降低到56歲,國務院部級機構中已經基本建立了55到60歲、50到55歲和50歲以下三個年齡層的梯隊。而張正屬于第二梯隊的主力之一。
早在2005年8月14日,為“十一五”規劃建議做準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結束了對湖南近兩天的考察。次日,張春賢在湖南開始了其長達四天的訪問。
“從城市到鄉村,從洞庭湖區到湘西山區,行程近三千公里,集中考察了湖南高速公路、農村公路、水運交通運輸建設。”湖南省交通廳一位官員說,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位交通部長不久會主政湖南。
此前的7月30日,48歲的原財政部副部長肖捷出任湖南省常務副省長,肖在財政部有著18年工作經歷。
在12月24日的就職演講中,張春賢表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抓住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的機遇,已經初步摸索出了符合湖南省情的發展路子。”
“中部崛起”與干部配置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湖南率先啟動高層人事調整,在中部六省中卻最后才得以確定。
2003年5月,原深圳市長于幼軍“空降”湖南,次月聘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此前不久,上海市委副書記孟建柱調任江西省委書記。
有人士就此分析,中央意欲發揮沿海干部的優勢,推動中部經濟的發展;同時有融湖南于珠三角、融江西于長三角之意。
中部地區的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擁有占全國11%的土地和28%的人口,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但在2003年,中部6個省的GDP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個百分點,比西部低將近1個百分點,比東部低2.5個百分點。
2004年,中部六省的地方財政總收入為1783.55億元,而同年廣東和江蘇的財政收入分別為1416.87億元和980.43億元。“中部塌陷”被整體性地凸現在了中國經濟版圖上。
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的情況也并不樂觀。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一份報告顯示,2003年湖南人均GDP為7554元,在全國排第18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19元;低于東部地區的所有省份;低于西部地區的新疆、重慶、內蒙古。
這份報告認為,湖南“工業實力較弱,工業化進程任重道遠”,“經濟外向度過低,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其面臨的壓力包括:享有的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如東、西部地區;區位優勢不明顯,市場發育不全,城鎮化水平不高。
新官上任的于幼軍,立即啟動了其“湖南向南”的戰略構想。第一個舉措就是帶隊參加在深圳召開的第五屆“高交會”,并借此創辦湖南(深圳)投資洽談會。
2003年,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提出泛珠三角“9+2”戰略,于幼軍首先響應,直稱要把湖南建設成為“9+2”區域合作的產業轉移基地、勞務輸出基地、休閑旅游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基地。
對內,于實施了其為期兩年的軟環境治理。被稱為“打掃門庭,開好菜單”的舉動,意即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全面開放投資領域。具體事項包括加大規范政府行政行為,減少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整治市場秩序,營造誠信市場等。
2005年5月31日至6月3日,于幼軍帶隊來香港舉辦“2005年中國湖南(香港)投資洽談活動周”。整個活動周,湖南共簽訂合同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協議329個,總投資76.53億美元,引進外資62.97億美元。
一組可比數據是,在2004年里,山西借力能源產業,GDP增速由2001年的8.3%提高到2004年的14.1%,由中部的第6位躍升為第1位。而此時的湖南,其GDP總量比中部第1位的河南少3202.83億元,增長速度列中部倒數第2位。
“清白做官踏實做事,繼續做大湖南經濟財政‘蛋糕’”,7月入湘的原財政部大員肖捷在當地的首次演講中言辭懇切。
湖南省經貿委一位官員認為,“有肖捷這位搭檔,張春賢顯然會有所作為。”
在去年8月的湖南考察中,張春賢提出,“要發揮湖南水運交通的重要作用,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建立大交通、大市場、大流通。”
在2004年的“9+2”泛珠三角論壇上,張春賢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湖南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建設要加快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融合,要加強對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的輻射,并使長株潭一體化成為帶動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
汪洋與重慶的下一個五年
12月24日下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在此舉行的市委干部大會上,中組部副部長宣布了重慶市委書記人選。
近兩個小時后,沉寂的貴賓樓外初聞人聲,年僅50歲的汪洋與64歲的黃鎮東并肩走了出來,他們正是此次重慶市委書記交替的主角。
黃鎮東在2002年10月被任命重慶市委書記之前,擔任中國交通部長。“中央給我的任務就是要改進重慶的交通。”黃鎮東多次強調此觀點。
一個重慶官方津津樂道的細節是,這位原交通部長與同事張春賢共同施力,通過調整“十五”規劃加大對重慶的交通投資額度。其中,重慶6條(段)高速公路增列為國家主干道和西部開發通道工程;水運建設增投2億元。此外,交通部將對100公里以內建設項目實行現場審查審批一次完成。
下一個五年,重慶仍要“爬坡上坎,負重前行”。黃鎮東在其離任前完成的《重慶“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于今年12月中旬浮出水面。其自述下一個五年的規劃是,對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移民、扶貧、老工業基地改造、改善生態環境)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總體框架。
在24日的會議上,中組部副部長王東明強調,市委新班子應“理清發展思路,做好‘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
曾任原國家計委副主任的汪洋,熟悉經濟課題,同時參與制訂“十一五”規劃。這是一位面容微胖、為人和善的高官,33年工齡、30年黨齡。他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的工學碩士學歷,在安徽有長達27年的任職經歷。
從履歷上看,汪洋在各種崗位上經歷頗豐: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1993年2月起任安徽省副省長,1993年9月至1998年12月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1999年9月,任國家計委副主任,2003年3月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常務工作,正部長級)、機關黨組副書記。
“你能明顯感覺他思路很清晰,做事實際,有很強的改革意識。”汪洋在原國家計委的一位同事說。
據其分析,中央選派汪洋出任重慶市委書記,一方面是因為他擁有地方和中央工作的經驗。另一方面,汪洋還兼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而庫區建設與移民工程仍為重慶的重任之一。
此外,重慶也希望在長江流域經濟帶有所作為。11月27日,重慶聯合上海市及沿長江7省,在北京簽訂“長江經濟帶合作協議”。其中,正包括此次同批涉及人事調整的湖南省,并與張春賢所提出的“發揮湖南水運交通的重要作用”不謀而合。
而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慶育介紹,區域協調發展正是重慶“十一五”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
合唱“成渝黔經濟區”?
貴州的干部任命,同樣也可從區域協調的角度來觀察。
2005年2月7日至11日,即雞年春節,總書記胡錦濤選擇在貴州度過。陪同者包括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春正等人。
胡錦濤在考察期間強調,貴州應“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2004年貴州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排名全國倒數第六,人均GDP居全國倒數第一,財政收入居全國倒數第六。此外,貴州省現有17家上市公司,僅多于西藏、青海和寧夏,位列全國倒數第4.出任貴州省委書記的石宗源年已59歲,河北省保定市人,回族。他是繼徐光春之后,又一位中央專業官員出任省委書記。
不過,石宗源有著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曾先后任職于甘肅、吉林。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智勇評價,“(石宗源)先后在甘肅、吉林兩省工作,思路清晰,有改革創新意識,推動工作力度大,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事項的決策,并結合分管工作認真抓好落實。”
在新聞出版界,都會口耳相傳一個經驗:在石署長面前,不要輕易提出問題。“他會對你提出的問題一直問,一直問,直到問得你答不上來。”一位新聞界人士說。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鳳春教授認為,類似調動體現了中央對于未來可用官員的多樣性選擇。
“從這次人事變動可看出,中央加大了中央部委和地方官員的交流,這種趨勢今后還會進一步強化。”中國人民大學毛壽龍教授認為,在現有干部使用框架下,這種交流能培養高級干部。
貴州省省長石秀詩現年63歲,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熟悉貴州的人士分析,“雙石”搭班相得益彰,有助于充分實施“成渝黔經濟區”的藍圖。
“對這一批省委書記來說,他們的新任務主要是如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藍圖,如何正確處理黨委和政府的關系。”中央黨校一位教授認為。
一個明確信號是,2005年以來政治局的定期集體學習動向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幾次集中在中央黨校專題研討問題,都與“十一五”規劃相關聯。而此次規劃的突破性努力,是解決區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重慶的發展規劃中,區域合作得到了充分重視。按其思路,重慶將主動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渝、川、黔經濟區開發建設。“十五”期間已經簽署實施的川渝“1+6”、渝黔“1+16”合作協議會進一步加強。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十一五”規劃建議案,被熱炒的成渝經濟區并未提及。重慶外經貿委副主任王濟光則認為,如果以成渝黔經濟區的名義申請,列入“十一五”規劃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貴州省招商引資局一位官員表示,去年該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為130億,今年可望突破200億。在固定投資總額中,發達地區社會融資比例達到60%至70%,而貴州將力爭從現在的20%提高到50%以上。(羅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