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的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公布后,各個省份是否該亮出自己的家底,不同的省份具有不同的心情。
本次普查調整后的數據顯示,2004年的GDP總量,全國31個省(市、區)有19個上調,有12個下調。受此影響,全國31個省(市、區)GDP總量排名,經普查數據調整后,有5個省(市、區)位次前移,7省(市、區)位次后移。
廣東、遼寧等原來排前8位的省(市、區)GDP總量位次未變。變化最大的是北京市,排名從第15位上升至第10位。
國家統計局的人士指出,導致一些省(市、區)GDP位次發生變化,主要是二、三產業增減不一。第三產業一般經過普查后都會有所增加,但是不少省份卻在普查后發現第二產業數字下降。
這同時反映出發達地區省(市、區)之間,東部與中西部之間,GDP總量出現很大的分化趨勢。反映地區經濟活力的人均GDP,以及富裕程度的人均儲蓄,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北京躍入前10
廣東山東差距拉大
此番調整后,GDP總量增長最多的是廣東省。2005年12月30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調整后廣東2004年GDP約增多2825.16億元,增幅為17.6%,調整后的2004年GDP總量達到18864.62億元。其第一名位次未變,但是與第二名山東的數字拉開了更大的差距。
按照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卜新民的解釋,調整后廣東省2004年GDP相比山東省的優勢,將由550億元拉大到3800億元以上。
而調整后,廣東不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加了,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也超出山東許多,兩省之間的差距短時間內不會消弭,一位業內人士說。
原來2004年GDP總量排名第三到第八的江蘇、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等省市調整后的GDP總量都相應減少,但不影響其位次。
調整后,GDP總量增幅最大的是北京市,根據2005年12月21日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修正后北京2004年GDP約增長1777億元,增幅達到41%,調整后的2004年GDP總量達到6060億元,超過湖北、福建、湖南、黑龍江、安徽等省,一躍從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
GDP位次上升幅度較高的還有陜西省,其經過調整后的2004年GDP為3175.6億元,增長10.1%。陜西的位次由22位上升到19位,超過了云南、天津和吉林。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研究員黃振奇表示,2004年的全國GDP總量普查調整后比以前上調16.8%,隨后國家發改委把2005年GDP增長預計從9.4%上調到9.8%,受其影響,各個省份的2004年普查后調整的GDP數字,也會影響到2005年。
統計口徑變化導致增減不一
導致各個省份GDP總量增減不一的原因,主要是第二、第三產業經過調整后的增加值變化。二、三產業增加值的變化則主要是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指出,工業增加值下降導致一些省份GDP總量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各個省份增長不一,引起總量增加不同。
據悉,本次普查中,全國有10多個省(市、區)工業(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這與12個省份經普查后GDP總量下降數字基本吻合。但是一些省份GDP總量增加,則主要是第三產業增加值普查后的新增部分,超過了工業增加值普查后的下降部分。
GDP總量上升幅度比較大的,幾乎無一例外是普查后工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大漲——廣東、上海、北京、天津、陜西等都是如此。
而一些省份工業增加值普查后有所下調,導致其經濟總量減少。以河南為例,2004年河南省GDP為8553億元,比原先的初步核算數8815億元減少262億元,下降2.9%,其中減少333億元,第三產業2677億元,增加70億元。
國家統計局的一位人士指出,不少省份普查后工業增加值數據比以前下降,原因主要是此前年報主要采用生產法,而普查則使用生產法和收入法加權,尤其側重收入法,而收入法計算出來的工業增加值,一般比生產法少。
至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主要是個體和私營經濟過去“遺漏”不少。
部分地區GDP仍可能被低估
上海、北京普查后的數據顯示,2004年末,上海市第三產業單位數為32.9萬個,占全部單位數的80%。與2001年的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數據相比,2004年末,第三產業單位數增長31.5%。其中,私營單位從9.9萬個增加到22萬個,翻了一番多,占全部單位數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
但是仍然有專家分析指出,一些私營經濟可能仍然沒有統計進去。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巴黎百富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等都認為,實際GDP可能比普查后的還要高。
國家統計局的人士透露,60人以下的商業企業,40人以下的餐飲企業,不具備資質的建筑企業,沒有公司但進行運輸行當的個人等等,本次普查都沒有統計進去。
這使得一些業內人士估計,私營經濟發達的省份,可能GDP仍然被低估。
本次普查也暴露了新的地區差距。
根據普查后的數據,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達到4900多美元,僅次于上海。2005年北京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廣東省2004年新增的GDP就相當于貴州的兩倍。2005年廣東GDP總量和居民儲蓄將雙雙超過2萬億。
有專家分析指出,發達地區越發達,富裕地區越富裕的“馬太效應”應引起關注。整體GDP總量、名次下降的主要在中西部,比如湖北、廣西、重慶、江西等。
而以大力發展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的山東、湖北、江蘇、河北、河南等省份,其工業增加值及GDP總量普查調整后下調,似乎應該對其發展戰略進行某些思考。(鄭鳴鳴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