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全歐的俄羅斯-烏克蘭天然氣爭端已經以一紙協議而基本結束了。這一事件再次證明,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各國經濟高度互相依存的今天,不能動輒運用政治手段來解決經濟糾紛。當然,這件事情也給了我們不少啟示。我們無意爭論有關當事各方的是非曲直,但不能不關注我國經濟對進口初級產品依賴程度的上升及其潛在風險
。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已成為初級產品凈進口國,初級產品進口額1998年為229.52億美元,2003年為727.83億美元,同比增長48%;2004年高達1173億美元,同比增長61%;2005年111月為1337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初級產品貿易逆差1998年只有23.5億美元,2004年已高達767億美元,比上年高102%;2005年111月為896億美元,超過上年全年水平。一些關鍵能源和原材料進口數量尤其驚人:2004年進口原油12272萬噸,比上年增長34.8%;成品油3788萬噸,增長34.1%;2005年111月進口原油11555萬噸,同比增長4.4%,成品油2829萬噸……
無疑,擴大初級產品進口有其經濟和環境合理性。因為在農、牧、林、漁業資源方面,中國國內已經嚴重過度開發,造成了深刻的環境危機,必須減少國內開發。在礦產資源方面,就總體而言,中國礦產資源稟賦不佳,無法滿足大規模快速工業化的需求,這主要體現在:首先,我國礦產資源總體儲量不足,且需求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脫節,用量較少的鎢、錫、稀土、鉬、銻等礦產資源在我國蘊藏量豐富,但需求量大的油氣、富鐵礦、錳、鉻、鉀鹽、銅、鋁等大宗礦產儲量不足;其次,我國礦產資源品位不高,開采難度大,成本高;第三,我國礦產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大宗礦產普遍遠離經濟中心和海路,運輸成本高。
有鑒于此,我國擴大利用海外資源勢在必行,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過度依賴外部資源可能存在的巨大風險。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已成為主流觀念,但一個對國家命運抱有高度責任感的政府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否認,當中國崛起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關鍵詞之時,難免有大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挑戰者,而世界上主要資源產地和航運要沖則為其所控制。那么,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在擴大利用海外資源的同時,就不能放棄獨立自主的能源安全戰略,如此我們也才可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特別是今日世界依然爭端四起,更沒有理由不未雨綢繆而安享當前和平環境。
孫子云:“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九變篇》)。為此,我們首先要在保證經濟合理性的條件下推進資源進口渠道多元化,亦即要確保每種重要初級產品都有兩處以上的穩固進口來源,這樣做兼有經濟和安全雙重目的,經濟目的是遏制資源供應方漫天要價的能力,安全目的是避免在非常時期被敵對勢力切斷我國的重要資源供給。根據上述目的,我們可以通過推進區域和雙邊經貿合作,便利資源進口。
尤其重要的是,在部署石油、鐵礦石、銅礦等戰略性資源進口來源時,我們需要重視開辟上述資源的不受戰爭影響的來源:一是優先選擇與我國陸地相連的資源出口國;二是選擇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出現或卷入戰爭的國家;三是優先選擇與我國無領土和歷史問題爭端的國家。目前,向我國提供初級產品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東南亞、俄羅斯、中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中東、非洲、印度等國,我們可以通過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或專門的初級產品自由貿易協定的形式,便利我國從上述國家和地區的資源進口,尤其應當加快推進與東盟的“10+1”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因為這一地區不僅擁有相對豐富的初級產品資源,而且與我國陸地相連,資源通道相對順暢。(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