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深秋,哈爾濱工業大學禮堂,以我國首次洲際火箭發射為素材拍攝的電影———《飛向太平洋》正在播放。影片中火箭騰空而起的壯麗情景,讓臺下22歲的自動化系大四學生尚志激動不已。
就在這一瞬間,尚志第一次將宏偉的航天事業畫在了自己的夢想之中。
20年后,同樣是深秋,同樣在哈爾濱工業
大學禮堂,作為神舟六號飛船總指揮的尚志回到母校,向臺下數千名學子講述著神六勝利返回的幕后故事。精彩的報告,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回首廿載,恍然如昨。尚志說:“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了我的夢想。”
1986年,尚志畢業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正式成為一名航天人。但他對于航天事業的了解,也僅僅是半年前的那部電影。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習。
那時的中國航天,剛剛經歷自“兩彈一星”后多年的沉寂,開始了新的復蘇。
復蘇之際,條件依然是分外艱苦。尚志剛剛開始從事航天科研工作時,使用的仍然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設備;每個月僅42元的工資,為了買一輛自行車,尚志不得不向老家的父母親戚借錢;為了結婚,經過院里討論,尚志作為業務骨干才被特批分配了一個房間———在一套三居室內,三家合住,共用一個煤氣爐、一個衛生間。
此時,外面的世界已經是下海的大潮涌動,各種選擇和機會令人眼花繚亂。尚志的大學同學,有的去了深圳、有的出國留學;也有不少人來拉他跳槽、去外企,掙高達10倍、20倍以上的薪酬。
在艱苦的科研和清貧的生活中,在每天都要為了上衛生間和做飯而各家輪流排隊的日子里,尚志和他的同事依然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航天夢想———“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與國家的利益和榮譽緊密相連。”
隨著國力的增強,航天科技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載人航天工程的上馬,為尚志和滿懷航天夢想的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尚志長期的知識和能力積累開始逐漸發揮作用———1993年,他參與神舟飛船研制試驗階段的指揮調度;1995年,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處副處長;1997年,擔任飛船處處長。
神舟飛船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僅電纜網節點就有8萬余個,各類元器件10萬余支,計算機軟件語句達幾十萬條;一個焊點、一根導線、一支元件、一行語句出了錯,就會影響飛船升空,就可能釀成大禍;此外,參加飛船制造的協作單位眾多,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指揮調度亂了陣腳,全系統就會癱瘓。
擔當指揮調度重任的尚志一開始就從制度和管理方法入手,1993年即制訂了《型號調度職責》,奠定了神舟飛船制度化管理的基礎。
1999年,尚志擔任神舟一號總調度長。飛船第一次發射,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產品新、隊伍新、協作單位多、飛船系統和其他大系統接口關系不明確,協調量非常大。他立即帶領調度組連夜編制出《神舟一號發射場-8小時工作程序》,使各級指揮及工作人員對飛船試驗隊每個人、每輛車、每項工作內容和保障條件,以及在每個時間剖面里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從而確保了發射場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為發射成功奠定了基礎。這份-8小時工作流程也成為此后衛星、飛船發射現場組織的基礎和范本。
十余年來,他主持和參與編定了《發射場管理要求》、《發射場放行準則》、《××型號質量管理要求》等一大批系統管理文件,形成了神舟飛船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造就了飛船隊伍特有的文化。
神舟系列飛船不斷發射成功,尚志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2000年7月,他擔任飛船系統副總指揮,首次載人的神舟五號安全返回的那一刻,他和戰友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熱淚奪眶而出。
2004年1月,40歲剛剛出頭的尚志被任命為飛船系統總指揮,他的年輕和要面對的挑戰,都是引人矚目的。
此時,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完成后,飛船隊伍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都作了較大的調整。一些老同志退居二線,一些管理骨干走向了領導崗位,一些技術骨干輸送到了其他部門。“成功一個型號就要摔打出一支隊伍,更要打一仗進一步。”———尚志帶隊伍以嚴格而著稱,在他的帶動下,短短一年間,鐵一般的紀律、雷厲風行的作風、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已成為年輕的神舟六號飛船隊伍的鮮明特征。
他組織編制出了包括324份技術文件的《神舟六號出廠評審文件體系表》,以及《神舟六號項目管理計劃》,并將在發射場工作的全套文件匯編成冊,400余份文件逐一親自審查,確保萬無一失……
汗水和努力都沒有白費,神舟六號的圓滿成功,讓尚志和他的同伴們獲得了崇高的社會贊譽。而尚志最為欣慰的卻是———“兒子對我有了敬畏感。”因為長期的緊張工作,與孩子的交流太少,神舟六號的成功讓兒子對父親“舍棄小家顧大家”的情懷有了深刻的理解。
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尚志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們這一代航天人,是把個人的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我們的努力促進了整個國家的國防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進步,那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相比的。”(楊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