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日凌晨,美國權威機構發布的一項新的世界網站綜合排名誕生了。被稱為“國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24小時內實現了驚人的飛躍:從第1720名,跨過900多個位次,升至第744名,一躍成為全球人氣指數第二的國家級政府網站。
正如先前所預料的那樣,中國政府網站的開通,吸
引了民眾的極大關注。中國民眾對政府公共事務的關心,借此達到了空前的熱情。有專家說:“這樣的支持率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應該怎樣來理解和看待這個“前所未有的支持率”?實際上,對于飆升的點擊量、綜合排名的位次等這些數據本身來說,并沒有什么特別意義。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點擊背后隱含的民意表達。
可以肯定的是,民眾的每一次點擊,都是對政府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都是對改革進程的期許和希冀,都是對公共管理無聲的鞭策和督促。因此,飆升的點擊量不僅意味著網絡開始成為政府積極利用的一個平臺,它更反映了民眾對政府工作的改進愿望,政府應該通過這種高漲的人氣,充分認識到網絡民意對于政府工作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利用公眾對政府工作的參與熱情,進行適當的因勢利導,在民意當中找到改進工作的動力。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普通百姓對切身利益的關注度和公民權利的維護意識日漸高漲,民意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渠道日益多元,網絡也正在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相互溝通的一個直接平臺。“國網”的火熱,顯示中國已經走進了“網絡政治”的時代。而當網絡變成一種“政治”的時候,傾聽每一次點擊背后的民意表達,對于政府工作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在中國,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情,人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政策信息,參與政府事務,表達欲望空前高漲。從地方政府網站的開通,到總理上網感動網民,互聯網反映民情民意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已經到達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峰。“國網”的火熱,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溫家寶總理曾說過,網民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這就像一個風向標,展現了“網絡政治”時代政府采集民意的新景象。而對于政府的“官方”網站,認真傾聽民意,讓政府網站成為民意順暢表達的平臺和渠道,無疑是建立之初就必須背負的一項重要使命。
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民意、尊重表達權的良性規律,民意勢必會反哺社會,推動社會各個環節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政府網站的天文點擊量,應該把它當作觀察民意焦點指向、確定行政事務重點、研究主流民意的風向標,認真傾聽“國網”點擊量飆升背后的民意表達,并讓“傾聽”成為一種政府習慣,對隱含在每一次點擊背后的民意做出積極的回應,在民意中找到改革的平衡點。
張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