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基于兩個前提
■泰山濃縮了小說中天宮、人間、地獄“三界”
■《西游記》中的一些描述為泰山獨有
“東勝神州,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
開篇描述。那么,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究竟在哪兒呢?全國有許多地方紛紛以“花果山原地”“猴王故里”自居。近日山東師范大學杜貴晨教授認為:花果山的原型就是泰山。
《西游記》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
杜貴晨教授是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的博士生導師。近日,他剛剛完成了《孫悟空“籍貫”、“故里”考論》和《〈西游記〉與泰山關系論》兩篇論文,考證并從理論上說明,泰山是《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孫悟空的“老家”。
杜教授介紹,自己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的前提:第一,研究對象是明代百回小說《西游記》。因為“明中期前的《西游記》及其他西游題材的文學作品,有的雖然提到了花果山、水簾洞等,但都沒有具體描述,無可考證。至百回本《西游記》才對花果山有了具體描述。”第二,必須承認這部小說的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文學史表明,任何作家寫作都基于一定的經驗、素材和生活基礎,不可能完全憑空想象。《西游記》雖然是一部神話小說,但人物、環境設置都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作者都是憑空想象,也沒有考證的必要與可能了。”
在反復研究《西游記》,對照汪子卿的《泰山志》,特別是查志隆的《岱史》等文獻記載以后,杜教授得出了“花果山的原型就是泰山”的結論。他自信地表示:“《泰山志》《岱史》這兩部泰山志書,成書或所根據的資料,都早于《西游記》。這個依據可靠,得出的結論可信。”
小說作者對泰山非常熟悉
杜教授結合學術界有關認識,陳述了十幾條理由,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他研究發現,《西游記》中提到的一些具體地名,如“傲來國”、“曬經石”、“奈何橋”、“南天門”、“地府”等,都可以在泰山上找到,并大都為泰山所獨有。“《西游記》第一回說花果山坐落于‘傲來國’,第九十九回出現了‘曬經石’,只有泰山才有‘傲來山’和‘曬經石’,且成名早于明朝,這是很有力的證據;泰山上的天宮、王母池、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等地名,也和《西游記》完全對應;盡管全國有十多處水簾洞,但只有泰山的水簾洞洞前有橋,和《西游記》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除了小說提到的具體地點能在泰山上得到印證外,杜教授認為從宏觀上看,泰山就是小說中天宮、人間、地獄“三界”的濃縮。“天宮”的創意來源于泰山的南天門、東天門等,“人間”的高老莊、曬經石,能和泰山上的高老橋、曬經石相對應。《西游記》對“地獄”的描述,也是源于泰山的“地府”、“奈何橋”、“酆都峪”、“蒿里山”等地。“《西游記》描寫了十分廣闊的空間,但可以說,其實就濃縮在泰山上。太白金星從南天門直下就到了水簾洞、孫猴子一躍直上就到了天宮、唐僧在通天河邊曬經書……通過這些故事,可以斷定,小說的作者對泰山非常熟悉,這些對應不是偶然的。”杜教授稱,還有更多的新證據在將要發表的文章中提出。
有學者認為,花果山是連云港云臺山的一部分。杜貴晨說,這個結論自己過去也是相信的,但現在看來,僅從“海中有一座山”入手,但大海中的山很多,山上有個洞也是常事。這個理由遠不夠充分。洛陽也有一座花果山,但是還沒有看到其與《西游記》描寫如何相對應的充分論證。
他強調說,文學原型的考證得到的只能是“模糊的真實”,自己的研究目的,是把《西游記》的創作背景盡量展現出來。“我堅信自己的結論是可靠的。但在學術上沒有形成共識即結論之前,各地學者有不同看法也很正常。我歡迎任何學者有根據地提出自己的主張。”(記者
郝東智 實習生 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