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谷山”洗牌綠茶市場 ■俞海峰
2005年的冬天,島城的“綠茶王國”中又增加了一名另類成員,她以其獨特的醇香甜美在島城的綠茶國度里掀起不小的波瀾,剛一面世就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她就是青島溫泉茶廠研制成功的“錢谷山”紅茶。她的出現開創了北方紅茶的先河,同
時使“錢谷山”在激烈的綠茶爭奪戰中獨辟蹊徑。 在綠茶品牌叢生的青島,要想做大一個品牌并不簡單,溫泉茶廠總經理紀永平更是深諳這一道理,因此他在創辦溫泉茶廠的三年來始終執著地堅持了一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戰略方針,不斷用創新開拓市場,在青島市茶業市場屢掀波瀾,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2004年8月,“錢谷山”銀針茶在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全省首屆名茶評比中被評為特優獎。
2005年5月,“錢谷山”綠茶被指定為第七屆中國青島海洋節專用茶。
2005年11月,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錢谷山”毛峰綠茶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
短短三年時間,青島溫泉茶廠已經開發出包括“錢谷山”牌毛峰綠茶、紅茶、保健茶、茶食品等10多個系列50多種產品,成為擁有即墨市錢谷山茶果花木研究所、即墨市錢谷山綠茶旅游接待中心、錢谷山綠茶生產加工基地三個實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千畝茶園堅實茶產業鏈
溫泉鎮的種茶歷史并不久遠,種茶規模卻在急速膨脹。1999年,該鎮在尋找為農民增收路子時發現,當地的氣候、水質、土質很適合種茶,于是,政府為農民免費提供種子、技術等支持,鼓勵農民種茶。2002年該鎮的種茶規模達到400余畝。
規模擴大了,銷售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沒有茶葉加工廠,也沒有響亮的品牌,采購商把溫泉的茶葉價格壓得很低,許多茶農的積極性受挫,有些農民甚至退出了茶葉種植。”溫泉鎮有關領導告訴記者,當地政府看到這種情況,決定立即發展加工業。2003年3月,一直想要帶領鄉親致富的溫泉鎮村民紀永平主動請纓,青島溫泉茶廠應運成立。
為了消除茶農賣茶難的顧慮,紀永平和茶農簽訂了供銷合同,對茶農的茶葉敞開收購,并且實行每公斤高于市場價5-10元的保護價格,茶農的種茶積極性迅速提升,茶葉種植面積從不到500畝發展到現在的1200多畝,僅溫泉鎮就有20多個村、六七百戶參與種茶,同時還帶動了周邊村莊鄉鎮的農民開始種茶,形成了特有的“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一經營模式的優勢,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溫泉茶廠于2005年成立了專門的生產加工技術研究中心———錢谷山茶果花木研究所。研究所引進專業技術人才6名、土壤速測等先進技術設備10余臺,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果茶站的數名茶葉專家也被聘為研究所的技術顧問。在生產上,茶園實行統一施肥、統一噴藥、統一采摘的“三統一”政策,既保證了茶葉產量的提高,又保證了茶葉生產綠色、無公害化。2005年11月,“錢谷山”毛峰綠茶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標準。紀永平說,2006年,“錢谷山”茶葉將繼續由現在的綠色食品認證過渡到有機認證。
“自產自銷”叫響品牌
茶園規模擴大了,紀永平開始考慮培育市場。他在青島、即墨、溫泉設立了三家商務中心,全權負責茶葉銷售業務,然后以這3家商務中心為基點,輻射周邊發展起20余家連鎖經銷商。“在青島,我們可以說是惟一一家自產自銷、以產定銷的茶廠”,紀永平說:“區別于那些‘以銷定產’的貿易型茶業企業,我們強調一個完善、可控的產業鏈條。”為了避免把品牌做壞,保證茶葉質量,“凡是帶有錢谷山包裝的茶葉,從種植到采摘再到炒制全是由我們茶廠自己完成。”
據了解,青島溫泉茶廠去年僅干茶產量已經達到萬余公斤。
如今“錢谷山”在即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了。但紀永平的“市場宏圖”已經遠不止此,2005年他又注冊了“國飲綠茶”商標,準備將這一品牌做成精品,今年投放北京市場,“我們已在北京做了兩年的市場調查,北京擁有巨大的茶葉消費市場,這次以‘國飲綠茶’商標進入北京市場,就是想大規模的進入,全面覆蓋北京市場。”
紅茶問世獨辟蹊徑
青島溫泉茶廠已成為島城綠茶市場的一匹黑馬,然而紀永平的創新腳步遠沒有停止,反而越走越堅實。新成立的錢谷山茶果花木研究所,深入研究從種茶到加工的每一個環節,2005年,科研人員研究出紅茶的炒制工藝,開創了北方紅茶的先河,溫泉茶廠成為青島市第一家研制出紅茶的茶廠。
“夏天采摘的茶適合炒紅茶,而且夏茶做成綠茶的話才幾十元一斤,做成紅茶則可以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這就大大提高了茶葉附加值。”紀永平說,紅茶剛剛炒出來后,他請來浙江大學茶學系的資深專家品茶,專家品完之后說了四個字———“地道紅茶”,正是這四個字讓他吃了定心丸,將紅茶命名為“北方紅茶”,隨后以每500克600元-1200元的價格推向市場。紀永平驕傲地說,“總共炒了1000公斤試探市場,現在我都不敢賣了,還得留下些送親戚朋友呢。”
紅茶問世的一舉成功,堅定了紀永平一個新的擴張思路:混合加工、多元發展。這將是溫泉茶廠2006年最大的創新點,“春天做綠茶,夏天做紅茶,秋天做烏龍茶”,在不同的季節推出適宜當季品飲的特色茶。這一經營模式有可能會使島城綠茶市場的競爭格局重新洗牌。
據介紹,2006年,溫泉茶廠新辟50畝地準備種植烏龍茶,并且計劃新增投資600萬元,推廣綠茶、紅茶、青茶三茶綜合加工技術,新建年加工能力60噸的現代化茶葉加工車間1200平方米,引進全不銹鋼燃電式加工機械40臺(套),建設茶葉生產線5條。該項目建成后,企業三年內可直接帶動周邊茶農3000戶,農村勞動力5000人,茶園10000畝,增加產值3000萬元/年,茶農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可增加就業人數1000人;三年后,項目將輻射帶動青島市2/3的茶園面積,僅此一項每年能為該市農業增收達到1.2億元;6年時間后,項目輻射范圍將遍及全省,直至影響整個北方茶區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