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9歲了,上小學四年級。“這孩子從小就不聽話,讓他向東他偏要去西,特叛逆!學習自然是一塌糊涂。”但畢先生說,他特別愛自己的兒子,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盡管工作非常忙,但幾乎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的作業,“從一年級起,每天陪到九十點是經常的事”。這期間,畢先生免不掉對這個“蠢笨的孩子
”動粗。“打還不正經學呢,不打怎么能行?!”這是他的邏輯。 “上來那一陣兒,我真恨 不得掐死他!”畢先生說。而且,在孩子違反了自己的意愿或不能讓自己滿意時,他真就掐孩子的脖子,而且還不止一次。“有幾次,孩子都翻了白眼,我放手后好半天才緩過氣來。……要不是我及時反應過來,真就有可能把他給掐死了。我每次我都恨后悔,甚至抱著孩子大哭。但是那一陣兒上來,我就顧不了許多了。” “你也用這種方法掐過妻子吧?”心理醫生問。 “你怎么知道?”畢先生驚訝,但話題馬上轉換:“我不想提她,我和她已經沒有關系了。我和兒子說,‘你媽已經死了。’”無論怎么問,畢先生對孩子母親再也不想談。無奈之下,心理醫生開始挖掘他的童年經歷——一般認為,一個人成年后的行為和兒少期的特殊經歷有著某種關聯。 畢先生的眼淚流下來了。他說自己生長在一個缺少愛的家庭當中,從記憶起就是父親打母親,或者是父母對打。他說,正因為自己缺少愛,才希望把自己的愛全部給兒子。 婚姻咨詢專家點評 有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家庭暴力或對兒童的虐待都有著原生家庭(施暴者從小生活的家庭)的影子,暴力傾向學習和強化的結果。在家庭中缺少愛的孩子,為了獲得本該屬于自己的愛,他(她)會極力去認同父母———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效法父母是博得父母喜歡的最佳方式!結果,就是將父母的行為方式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方式。畢先生說,兒子“打死也不告饒”這一點簡直就是當年的自己。 對畢先生的咨詢進行了12次,他始終不提妻子和婚姻。但對其成長經歷的分析足以使其領悟并嘗試著“修通”。這是在心理醫生幫助下跨出的重要一步。李克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