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包圍”下,調查委員會負責人鄭明熙教授(中)宣布黃禹錫論文系偽造。

黃禹錫的支持者手持黃禹錫海報,抗議調查委員會的結論。
最終調查結果公布,黃禹錫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系偽造,只有克隆狗是真的,檢察機關禁止其離境
韓國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10日公布“黃禹錫造假事件”最終調查結果,證實黃禹錫及其研究小組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條克隆狗外,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
韓國政府當天也表示將考慮撤消部分科研項目資金,并可能取消黃禹錫韓國“最高科學家”稱號。
論文確系偽造
由9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黃禹錫造假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
調查委員會負責人鄭明熙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確定黃禹錫并未利用患者體細胞克隆出匹配的胚胎干細胞系,沒有任何證據可證實黃禹錫及其科研小組曾獲得成功!
此外,調查報告還指出,黃禹錫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的兩篇關于胚胎干細胞系克隆技術的論文確屬偽造。2004年2月黃禹錫發表了有關全球首例克隆人類胚胎干細胞的論文,2005年5月,黃禹錫又發表論文稱,他領導的科研小組利用多名患者的體細胞克隆培育出11個干細胞系。
克隆狗還是真的
盡管否定了黃禹錫兩篇論文,但調查委員會承認,全球首條克隆狗“斯納皮”確系黃禹錫科研成果。這或許是調查報告唯一能令黃禹錫感到欣慰的一點。
調查委員會說,黃禹錫領導的科研小組能克隆出“斯納皮”,說明他們的確掌握了一定技巧,但是這項技術在克隆技術方面并不突出。鄭明熙說:“他們掌握的只是基礎技術,畢竟他們沒有培育出與患者DNA匹配的胚胎干細胞系!
可能入獄15年
韓國檢察機關本月7日曾說,將在調查報告正式公布后,考慮是否對黃禹錫使用政府研究資金的情況展開調查。
最終調查報告10日公布后,一名檢察官員說,檢察機關將著手開始調查黃禹錫造假事件,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公布具體調查計劃。黃禹錫及所有卷入造假事件的人目前已經被禁止離開韓國。
檢察機關的調查將著重于黃禹錫及其科研小組如何偽造論文,以及如何獲取并使用國家提供的科研資金。如果黃禹錫欺詐政府科研資金罪名成立,他將面臨至多10年監禁及2000萬韓元(約合200萬美元)罰款。
此外,檢察機關還指出,黃禹錫曾通過助手交給在美國的研究小組成員5萬美元。一旦這5萬美元被證實出自政府提供的科研基金,那么黃禹錫還將因挪用公款罪被判至多5年監禁并被處以150萬韓元(15萬美元)罰款。
檢察機關計劃于這個周末開始傳喚黃禹錫及其他涉案人員。
黃禹錫還不認錯
黃禹錫教授對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10日公布的調查結果表示,痛感責任重大,但不能完全相信調查結果。
黃禹錫最快可能在今天發表立場。黃禹錫身邊的人透露,黃禹錫仍然確信干細胞被調包,檢方必須查明真相。
韓國政府擬撤資
韓國保健福利部10日宣布終止向“國際干細胞研究中心”提供資金。這個研究中心去年10月在首爾大學成立,保健福利部此前曾表示將在2006年向研究中心提供115億韓元(1170萬美元)資金。
同日,韓國科學技術部也宣布,計劃采取相應方式加強管理國家投資科研項目。當天早些時候,科學技術部曾召開會議,討論是否取消黃禹錫韓國“最高科學家”稱號并終止向其提供科研資金。綜合
調查受限尚存疑點
一直負責驗證黃禹錫教授科研組干細胞研究成果的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10日公布最終調查結果,闡述黃禹錫科研組編造論文的事實,并拒絕黃禹錫重新實驗的要求。
黃禹錫要求再給六個月的時間用于重新實驗,但調查委員會大部分人認為,要求給重新實驗的機會是論文造假被揭露后、科學家們為延長時間而慣用的手法。
由于是首爾大學的內部調查,受調查權限制,“干細胞被調換說”和給金善鐘研究員的5萬美元的出處等疑點將在未查明的情況下交由檢察機關調查。
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得到鄭云燦校長的全權授權,因此對本校研究員可以進行高強度的調查并調閱實驗資料,但對首爾大學以外的研究員等外部人員,只能指望他們以“自覺性”配合調查。
黃禹錫一方指控在米茲梅迪醫院工作后來轉到匹茲堡大學的金善鐘和樸鐘赫研究員等,并反復提出“干細胞被調換說”,也是因首爾大學的調查權受限給他們留下了機會。綜合
科學家撒謊應受到懲罰
韓國聯合通訊社10日發表“黃禹錫丑聞”給我們的慘痛教訓評論。現摘錄如下:
“黃禹錫丑聞”給整個韓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仍在沸沸揚揚的風波,給我們留下了諸多亟待解決的課題。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我們應以何種方式解決圍繞黃禹錫形成的“反黃集團”與“親黃集團”之間的“感情戰”。事件的本質簡單而明了———黃禹錫作為科學家編造論文,撒了彌天大謊。但現實卻是,社會上的一些人可能因一直很相信黃禹錫而一時難以接受現實。
黃禹錫事件使我們失去了很多。隨著“黃禹錫神話”的破滅,學術界首先受到了沉重打擊,國際信譽也必定受損。
盡管損失給我們帶來了傷痛,但也讓我們有所收獲。年輕的生命工程科學家和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在短時間內全面投入調查,證實論文作假,向國內外展示他們的自我更正能力,這是很大的收獲,也證明我們還有希望。
外國的先例提醒我們,撒謊的科學家應當受到相應懲罰?茖W需要在外界信任的基礎上求發展,如果再給像黃禹錫那樣的“數據加工和編造型”科學家以機會,便會給誠實的潛心研究的其他科學家以沉重打擊。學術界呼吁盡快建立評估研究過程和成果的常設評估體系。
此外,黃禹錫事件還敦促整個韓國社會改變思維模式,不能將科學當成開發經濟和賺錢的工具?茖W家們應該摒棄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不正常的國粹主義與愛國主義,認識到“基礎”和“基本”的重要性。綜合
《科學》評審論文過程不科學
2005年3月15日,一篇科學論文出現在《科學》雜志網站數據庫中!犊茖W》雜志的編輯們立即意識到這篇論文具有引起轟動性效應的潛力:韓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論文中詳細描述了他們從患者DNA克隆出11個胚胎干細胞系的過程。經過了評審人員和編輯雙層把關后,這篇論文在《科學》上刊登出來。一個科學史上的最大騙局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無法未卜先知
《科學》雜志的編輯們和其他9位進行評審的研究人員當時的確沒意識到這篇論文的轟動性。然而,今天,該論文的主要作者黃禹錫被指制造了有史以來最大膽的科學造假事件之一。
這件丑聞被揭露后,很多人都在問,權威的《科學》雜志為什么沒有提前看出黃禹錫論文是假的?《科學》雜志的編輯們的答案是不能:2005年那篇論文已得到《科學》雜志同級評審人員的認可,該雜志主要根據同級評審人員的觀點決定論文是否值得刊登。《科學》雜志主編唐納德·肯尼迪說:“如果造假之處設計得很巧妙,同級評審根本不能發現問題!秉S禹錫論文中弄虛作假之處———圖像處理和偽造DNA數據———是評審人員難以輕易發現的。
事實上,《科學》審稿編委會的確不會檢查一篇論文的數據,只是查找“結合新奇、創意和時髦之處!
《科學》雜志沒有制訂防止弄虛作假的政策,例如要求論文作者詳細說明他們對論文的貢獻或者進行獨立的圖像分析。
雜志惡性競爭的結果
知名雜志總是爭做科技事件報道“先鋒”。《科學》雜志生活科學版副主編卡特里娜·凱爾納說道:“你期望一種令人激動的研究成果,但有時前衛的、令人激動的研究成果并不具備與一些重復多次的研究成果同樣多的支持性數據!彼硎荆跈嗪馐欠窨侵T如此類的論文時,“我們總是依靠自己的判斷!睏钚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