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課主講人、社會學系副教授孫中欣博士這樣評價學生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而能有更多的學生投入這個研究領域,對學術是非常有好處的”。
“為什么要開設這樣一門課程?”很多媒體、很多學生都問過孫中欣這個問題,似乎有許多可以假設的理由。但孫中欣覺得“開課很正常,很自然”。主攻性別研究
的孫中欣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對同性戀問題缺乏基本的了解,這就造成了偏見和歧視!跋M麖闹R領域提高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這對這個人群的利益、對整個社會文明都會起到積極的意義!
孫中欣堅持《同性戀研究》是一門普通學術課。“一開始受到熱切關注,與話題敏感,缺乏了解有關,但好奇不會成為學生堅持聽課的動力,最終留在課堂上的,是對這個課題有興趣的學生!遍_課的情況證實了孫中欣的想法。
《同性戀研究》主要以講座為主。從9月7日開課的爆棚,到此后的數度人滿為患,再到后來,站著聽講的人慢慢少了,逐步回歸到正常平靜的課堂上來。事實上,開課第一天,就有學生中途退席。國際金融系的一個學生在交完問卷聽了半小時后離開,他坦言“來聽課是因為很好奇,覺得這個群體很神秘,不過內容有點學術,不太吸引人。”
對同性戀研究有興趣的學生繼續留在了課堂上。他們聽專家演講,也不客氣地表達自己的質疑。孫中欣說她歡迎學生的任何質疑,這樣同學們才會通過自己的辨別,吸收新知識,修正觀點。
雖然一個學期的課程改變不了太多,但還是有一些變化在悄悄發生。第一堂課時,孫中欣給學生們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在對同性戀的看法一項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正!。但在課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假設身邊有朋友是同性戀,多數學生還是“覺得怪怪的”,F在,再拿這個問題去問學生,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是“雖然不能馬上接受,但可能會理解”。
“知和社”是復旦已有的以同性戀和女權主義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學生社團,這個社團的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復旦人的肯定。
孫中欣相信,年輕人對同性戀的態度越來越寬容平和。“高學歷青年對多元文化的了解,使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更寬容,更容易接受。”而這個課程,也會從被熱炒回復到本身的學術研究上來。
中國同性戀走向公開大事記
1981年,《大眾醫學》發表張明園介紹《紅樓夢》中同性戀現象的文章,認為同性戀是奇異的,但是否病態沒有定論。
1985年,《祝您健康》發表阮芳賦《同性戀———一個未解之謎》,認為同性戀不是疾病,對同性戀者的歧視是多數人欺負少數人。
1990年,李銀河、王小波等對數十名男性同性戀者進行個案訪談式研究,分別在國內和香港發表了研究報告《他們的世界》。
1994年,張北川所著50萬字《同性愛》一書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討論同性戀問題的學術著作。
1995年,北京同性戀組織“中國彩虹”向海外媒體發布同性戀解放公開信。同年,北京男女同性戀者開始酒吧聚會,同性戀酒吧出現。
1998年~2000年,大量同性戀者網站或同性戀友好網站出現。
2001年,中國精神病學會頒布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同性戀首次不再被劃為心理異常的病態。
2001年,湖南衛視《有話好說》欄目播出“走近同性戀”節目,這是中國電視媒體首次關注同性戀。
2001年,第一屆北京同性戀電影節在北京大學舉行。
2004年,中國衛生部首次向世界公布有關中國男性同性戀人數及艾滋病感染的數據。
2005年,第一屆同性戀大學生夏令營在北京舉行。
2005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同性戀與AIDS預防專題節目“以生命的名義”。
2005年,復旦大學開設本科生公選課《同性戀研究》。
2005年11月~12月,“中國同性戀電影專題”在巴西電影節成功展映。
2005年,第一屆北京同性戀文化節舉行。(邊集整理)
數字
2%~4%
中國衛生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處于性活躍期的中國男同性戀者,約占性活躍期男性大眾人群的2%至4%。按此估算,中國有500萬至1000萬男性同性戀者。
20倍
2004年年底,衛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男同性戀艾滋病感染率約達1.35%。這比普通人群的感染率高將近20倍。
50
據中文論壇門戶網站“”統計,全國較有影響的同性戀網絡論壇超過50個。
3000萬
據教授張北川估計,目前,我國15歲至60歲同性戀人數約為3000萬,其中男同性戀和雙性戀2000萬,女同性戀1000萬。
21%
張北川認為,男同性戀者由于被歧視和缺乏正常的、良好的交往環境,38%曾因自己的同性性活動遭遇傷害,21.3%遭遇過異性愛者傷害,21%的同性戀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侮辱等。(邊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