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近日舉辦的首屆民營經濟圓桌對話會上,云南紅酒業董事長武克鋼講了個一天收到三張收費單的故事,這三張收費單分別來自公安、環保和稅務部門:一是根據安全保衛新規,工廠的門崗必須由公安部門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買制服、統一繳錢;二是根據新文件規定,排污費要跟用水量掛鉤,即使零污染也得按照用水量
來繳錢;三是有關部門要對納稅大戶進行表彰,但在表彰前要審查納稅是否真實,審計費用則由企業支出。
簡單分析一下武克鋼收到的三張收費單,可以發現漏洞多多:其一,公安部門不是保安培訓公司,所謂的新規目的就是為了“統一收費”,而這樣的費用容易形成“小金庫”;其二,排污費跟用水量掛鉤明顯不符合“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如果要用制度對企業用水量做限制的話,那么名頭至少不應該是“排污費”———這里面,同樣是因為部門利益作怪;其三,有關部門審計企業納稅是否真實沒有問題,但買單者不該是企業。如果做惡意推測的話,由企業出審計費,而由政府部門指定會計師樓,其中存在著尋租的空間。
了解國情的人都知道,武克鋼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比如,質監部門去企業抽檢,取量的產品檢完后走人,卻很少能夠想到掏錢買單,被抽檢到的企業只好自認損失。又比如,有關部門為了沿街門面房的整齊美觀,強制要求沿街商鋪出錢裝修,但裝修企業又往往是政府部門指定。
三張收費單顯然并不規范。之所以不規范,有可能是因為具體操作者沒有意識到,但更大的可能則是一些部門借此制造尋租機會。如果要從制度層面挖本質的話,從三張收費單中可以看出,目前非稅收入管理依舊是粗放的。換言之,在部門利益的重重阻隔下,非稅收入管理的規范之路還不平坦。
政府財政收入的構成主要包括預算內收入、預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等,將非稅收入從制度外和預算外分步歸并納入財政預算,一直是財政部門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制度的改革一直不曾停歇,諸多改革措施為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做出了成績。但同時也應該承認,相比較于稅收管理,非稅收入這一塊,管理上一直比較薄弱,沒能真正形成一套規范化的管理體制。
有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政府非稅收入規模大約為10523億元,相當于同期財政收入的39.8%。非稅收入在政府收支管理、特別是基層政府收支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緩解各級政府財政資金短缺的壓力,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個硬幣有兩面,在非稅收入的積極效應得到肯定的時候,因為不規范的管理而出現的負面現象也層出不窮。
政府的收費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剔除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是一件必須卻又頗有難度的事情。一些政府部門有動力去做收費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在制度上對部門收費行為沒有硬約束,政府部門則有動力去創造收費的項目。所以,僅僅針對具體的項目進行治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在于規范政府的非稅收入管理。
企業家武克鋼先生一天內收到三張收費單,很生動地說明一些部門混亂收費的亂象。這三張收費單,在督促政府加大收費基金的清理整頓工作力度同時,也呼喚進一步改革非稅收入征管方式,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的預算管理。(汪曉波)
《國際金融報》 (2006年01月13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