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來形容幾年前考入北京大學的武小峰再貼切不過了。而媒體的記者昨日在大連普蘭店市安波鎮大山腳下的武家見到小武時,他正在西屋炕
頭上幫助媽媽穿糖葫蘆。2004年12月起,小武開始在北京聯系工作。他聯系了四五個單位,都失望而歸。小武只好回了老家。得知遼寧省疾病防控中心和大連市疾病防控中心暫時都不要人,小武就在家中幫忙干農活和家務活。
北大學子賣糖葫蘆續:父親后悔逼子報北大
“把孩子弄成今天這種結果,都怨做父母的。”昨日,記者來到武家時,武小峰的父親拍著大腿后悔,連稱不該為了報答母校,讓孩子報了北大的冷門專業。
前有北大才子街頭操刀賣肉,今有北大畢業生在家穿糖葫蘆,類似的新聞之所以具有價值,我想就在于它于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落差——基于基本常識或生活經驗,即這些都是不應該發生的。你想,堂堂北大,炙手可熱,百年來頭頂上那花環始終就沒褪色過,其畢業生在公眾眼中都是當仁不讓的社會精英,時代英雄。畢業后回家穿糖葫蘆,荒廢學識,浪費青春,于己于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是可悲,孰不可悲?
神圣就這樣消解。
從新聞中看,“2004年12月起,小武開始在北京聯系工作。他聯系了四五個單位,都失望而歸。小武只好回了老家。”僅僅聯系了四五個單位,就有始無終,打道回府,這說明這位北大畢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委實不能算強。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除了那些特別優秀的或家庭背景硬的畢業生之外,那些成功就業者,哪個不是天南地北地跑招聘會,簡歷雪花似地遞。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難道這位堂堂北大畢業生連這個理也不懂?那些畢業就失業、待業、啃老者,十年寒窗,難道都不懂這個理?
大學生就業難 應該怎么辦?
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
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
你說這是現實競爭的殘酷也罷,說是此舉突破了人們的慣性思維也罷,說是北大神話的破滅也罷,說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體現也吧,都不為過。反思是必要的,反思之后要有行動——那就是教育改革要跟上。應試教育詬病連連,可素質教育的提倡者卻遭到了家長的一致反對,理由很簡單,說素質教育好歸好,卻不能叫孩子考上大學,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最滑稽的吊詭了。當今天北大畢業生在家默默穿糖葫蘆時,家長不會想到自己只會考試的孩子有朝一日也有可能如此——每一個人都有朝光明處想的本能,可本能未必就正確啊!古人說,欲速則不達,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古訓嗎?
嚴峻的就業形勢呼吁大學教育改革
在這種大學教育體制基礎之上,很難抹平大學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鴻溝。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大學就應該跟著市場轉,大學教育應該要和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必須適度,不能完全脫鉤,但也不能跟著市場轉。
筆者寧愿相信,從一個貧窮的山溝里飛出的這只金鳳凰,只是暫時迷了路,但愿他——還有那些像他一樣的待業者,能及時廓清認識,找準方向,到社會中鍛煉,迅速適應社會,自強自立,發揮所學,造福民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 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