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撬動“4000”的奇跡 (上接第一版)逐步建立起競爭有序、繁榮活躍的市場體系,并由此帶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聚集。
隨著內地進藏旅游的日益升溫,援藏干部們又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他們按照成立組織、開拓市場、優化服務的思
路,及時成立旅游局,組織人力物力進行詳細規劃,并全面啟動旅游資源和產品開發,形成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相映,觀光、休閑和商務互補的現代旅游格局,從而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 相比之下,在海拔近4000米的邊陲地區發展第二產業是最有難度的。為攻克這一難關,援藏干部們從改造當地基礎手工業入手,結合實際逐步建起了食品加工、水泥預制件等項目。同時,通過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推行招商引資戰略,有力地推動了加工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去年4月,通過引進浙江溫州辰光集團,我市兩大援建項目之一的塑料編織廠正式啟動;同時,由青島黃海橡膠集團租賃的另一項目———輪胎翻新廠目前也正在做各項開工準備。
從“輸血”到“造血”用市場杠桿發掘資金效益最大化
在工作實踐中,援藏干部們總結出一條硬道理:援藏資金應該起到杠桿的作用,應該釋放出幾何倍數的能量,撬動日喀則市各項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實,這個杠桿,也就是市場經濟的杠桿,是讓“錢生錢”的杠桿,可謂“四兩撥千斤”。
前三批援藏干部在青島市投入援藏資金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各部門、各區市的支持,分別爭取了1400萬元、2353萬元和3300萬元的援藏資金,投入到日喀則市的城市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改進農牧民生活、醫療和教育等各個方面,為當地快速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
輸入“血液”,并不是目的。在援藏資金的使用上,援藏干部們想方設法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日喀則第二中學臨街圍墻的改造項目。此前,該學校有一段位于“青島路”上的圍墻已殘破不堪,嚴重影響了市容,危害到了校園安全。援藏干部在充分論證之后,摒棄了簡單的修補方案,創造性地在臨街路段建成了一批既具美感又具有商業價值的網點房,不僅美化了環境,拉動了勞動就業,而且前期投入的資金全部回收并增值,放大后的援藏資金再次投入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
還有一個經典范例。起初由我市援建的輪胎翻新項目和塑料編織項目準備選址城區內,后來經過援藏干部的重新規劃,把廠址移至郊區,并以此為依托成立了日喀則經濟技術開發區,從而實現了“一石二鳥”的效果:置換出的土地重新規劃,建成美觀的商品房后身價倍增;而兩大項目遷至郊區,使原本廢棄之地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的載體。一個身價陡增,一個化腐朽為神奇,這就是經營城市所爆發出的驚人魅力。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轉變當地“等、靠、要”思想,援藏干部們還拿出了相當一部分援藏資金,建立了各種獎勵基金和獎勵制度,如蔬菜發展基金、招商引資基金、教育基金等,這些措施進一步發揮了援藏資金的杠桿撬動效應,極大調動起當地干部群眾的積極性。
從解決溫飽到“智力援藏”奠定可持續發展牢固基石
對口支援是一個時期的使命而不會是永久的模式,這就要求援藏工作不僅要“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
援藏初期,我市將支援重點放在幫助貧困戶解決溫飽問題、通過搶險救災給災區帶來新的希望、擴大就業讓藏民增加收入等方面。隨著日喀則經濟實力的提升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進一步升華了支援的思路,將“智力援藏”作為主基調,為日喀則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在這一思路引導下,援藏干部們在帶領日喀則人民走出貧窮的同時,也致力于把內地的一些新的思維方式、先進的工作方法和成熟的管理經驗“移植”到日喀則,采取了選派青島技術干部進藏和選拔當地干部赴內地掛職鍛煉相結合的辦法,加強了對當地干部的培訓力度。
援藏期間,我市共選派了醫療、建筑、水利、蔬菜、教育、旅游等九批共60名專業技術干部進藏,在日喀則市急需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進入,極大帶動和促進了所在單位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此外,援藏干部還面向日喀則市選拔了多批當地干部前往青島掛職學習,通過在青的工作實踐,開闊了視野,掌握了新的工作思路,回到日喀則后成為各項工作的開拓者。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市在前期出資建立東嘎鄉青島希望小學、海爾希望小學,修建了三中教學廣場等基礎上,又提出以興建青島聯鄉希望小學為新起點,以青島12區市為幫扶主體,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在日喀則市規劃建設25所希望小學,進一步完善當地小學教育布局,讓更多的藏族孩子受到應有的教育,將此作為幫助藏族人民致富的治本之策。
誰也不能否認,這方亙古未變的凈地,如今正在成為一片熱土!
對口援藏10年來,我市先后派出4批黨政干部和9批專業技術干部到日喀則工作。為日喀則提供的援助資金累計9000多萬元。援助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政權建設等各類項目192個。
10年間,我市援藏工作由初期的致力于扶貧、助學、改善生存環境等社會公益項目,逐步拓展到優化產業結構、科技興農、城市開發等各個方面,大大促進了日喀則市經濟社會發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民群眾生活,維護和促進了社會穩定。
10年間,我市成功地創造了一個“0”撬動“4000”的奇跡,使日喀則這座雪域高原古城緊隨沿海城市步伐,穩健地邁上了一個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