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農民忙年“三變” 春節臨近,又說“忙年”。在膠州農村采訪時,筆者發現,如今農民忙年習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掃帚扔了家政來了
臘月二十四一大早,膠西鎮陳家屯村的陳秀貴家里,一大幫陌生人搬衣櫥、抬桌子、擦玻璃……忙得不亦樂乎。
妻子王秀芝左右指揮,當起了甩手掌柜。 “孩子他爸在城里做生意,臘月里正是生意興隆的時候,停一天要損失好幾百塊,我自己也收拾不了。這不,干脆從城里請來了家政公司,花倆錢,人家給收拾得利利索索。”王秀芝樂呵呵地告訴筆者。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小年”過后,家家戶戶都要清洗家具,粉刷墻壁,開展一次衛生大掃除,清清爽爽迎新春。這幾年農民的收入高了,時間也緊了,很多富裕起來的膠州農民不再灰頭土臉地自己“掃塵”,而是花上一二百塊錢,請來了家政公司。進入臘月門以來,膠州的家政公司異常紅火。一串紅家政服務公司的陳經理告訴記者,這幾天平均每天要接三四十個預約電話,其中農民保潔業務占到了40%還多。膠東鎮大麻灣村的姜紹元告訴筆者,他們兩口子都在外資企業上班,臘月里單位忙,所以也趕了一回時髦,請來了家政公司打掃衛生,“確實省心又省力,”姜紹遠說。
對聯少了“福”字多了
同樣是在城根兒上的大集上賣對聯,趕年貨大集的劉德文明顯感覺今年對聯的銷量不如往年,“福”貼和門娃娃賣得倒異常紅火。
為啥?“沒地方貼了唄。”南關辦事處管理村的徐會香大娘樂呵呵地說,“俺村就是個例子,村民都住上了樓房,很少有貼對聯的了。”2005年春節前,南關街道辦事處管理村310戶938名村民整體搬遷,人均居住面積達40多平方米。徐大娘一家四口人,村里分給了兩套房子,連同閣樓一共有260多平米。
2001年,李哥莊鎮陳家埠子村首開先河,利用村集體的公共積累,投資1500萬元在鎮駐地建設了居民樓,所有村民搖身一變成為李哥莊人。阜安辦事處勝利村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勝利花園,全村搬進了整齊劃一的樓房。據了解,膠州如今正在籌劃搬遷上樓的已經有50多個村莊。該市建設局規劃處的宮紅說,近年來膠州積極謀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許多城區附近和鎮駐地的村莊都進行了整體搬遷,農民們住進樓房,成為地道的“城里人”。
“看來今后趕大集我得多進點福貼了。”劉德文說。
年貨少了超市忙了
往年一進臘月門,李哥莊鎮李哥莊村的老漢就忙得焦頭爛額:正月里招待客人的肉、菜,走親戚帶的禮品,都要提前準備好。可今年老漢過得挺悠閑,“鎮里利客來超市大年初一都開門,吃的用的樣樣都有,抬腿就買回來了。”
在膠州農村,遍布各鎮的超市成了農民們存年貨“大倉庫”。1月20日,在李哥莊鎮“利客來”超市,電梯口、柜臺前到處是人海長龍。超市負責人表示,春節期間超市將照常營業。矯戈莊村的賈大媽是超市的常客。談起超市開到鎮里,常大媽頗有些感慨,那年出了阜陽奶粉的事兒后,就覺著在農村買什么東西都不放心,現在好了,到大超市買東西,心里踏實。
膠州市財貿辦公室副主任翟健介紹說,2005年,膠州市積極響應國務院“千鄉萬村”市場工程,制定出臺了《“千鄉萬村”市場工程實施方案》,改造和新建農家店102個,其中日用品消費店78個,農資連鎖店24個,覆蓋全市18個鎮(辦),有半數鎮有了大型購物超市。“這些農家店的建成,有效地解決膠州市50多萬農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購買日用消費品難的現狀,降低農民采購的成本,同時對杜絕假冒偽劣商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翟健說。趙法文劉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