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貼下去成“大花臉” 提醒愛美女士,走進美容院要多加小心
家住臺東的張女士頭天晚上到小區里的美容店做了一次面膜,第二天晚上她感到臉上有灼燒感,等到下午,整個臉上出現紅斑點,成了個“大花臉”,無奈去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確診為劣質面膜造成的皮膚損傷。春節臨近,很多愛美女士
都會到美容院或購買面膜“美一把”,可不少人愛美不成反而傷了容顏。昨日,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最近一周來,因做面膜導致臉部皮膚損傷的患者有所增加,主要是因為使用劣質面膜或皮膚過敏造成的。
隱患面膜易出現細菌滋生
目前,市場上常見面膜有膏狀、凝膠狀、水狀、粉狀及成品面貼膜幾大類型。市衛生監督所曾對島城美容院和市場上銷售過的面膜進行抽檢,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細菌數超標。有的品牌的菌落總數甚至超過國家標準15倍。
執法人員介紹,面貼膜是簡便的護膚方式,但因為含水量大,而且水分中含有的有機成分又較多,所以一旦生產過程或包裝有問題,就易出現細菌滋生。膏狀、凝膠狀面膜如非正規產品的生產、罐裝及運輸過程都可能導致細菌滋生。如果使用者臉上有傷口或眼睛接觸到這樣的面膜,就可能感染、發炎。
精油類免洗面膜如果是不知名小廠生產的,同樣存在很大隱患。此外,粉狀面膜多要加水調制,如果在小美容院接受護理,一旦調制時間超過15分鐘以上給消費者使用,那么出現感染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內幕英文說明自己都不懂
“現在一些美容院為降低成本,不惜將一些次品給顧客用。4年前,我剛來青島在臺東一美容院做初級美容師,美容院常使用的一種海藻面膜,進貨時只需10元錢就能買一大包,卻以1200元的價格推銷給骨科使用。”昨天,曾做美容師的劉女士向記者披露了一些美容院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的黑幕。她說,特別是臨近節日,一些小美容院為了競爭,紛紛打出超低價、送套裝的旗號,表面看很劃算,實際上面膜質量很低劣;常用的伎倆就是很多顧客迷信國外產品,便購買一些英文標識的面膜,上面的內容往往她們自己都不懂,這就給了美容師發揮的空間,所有面膜的功用全加到這種面膜頭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從批發市場買回低檔面膜后偷梁換柱,用以往的高檔面膜包裝欺騙消費者。
另外還有些相對比較“誠實”的美容院,開業初期引進一些高檔產品,等顧客群穩定后,就購買低檔次面膜以次充好了。
提醒做面膜要謹慎
海慈集團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嚴洲平告訴記者,正規面膜也要慎重,使用面膜次數過多會改變皮膚正常代謝,引起角質層增厚,深部清潔的撕剝面膜不能過多使用。同時建議顧客在做面膜時,一定要選擇信譽好、操作規范的美容院,進口面膜要有中文標志,購買前最好在手腕內側做過敏測試,沒有不良反應后再使用。(記者
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