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代農業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在破解二元經濟結構的過程中,提出了建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的大目標,并全力增強科技、財力扶持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產品安全、資源
節約、環境良好的現代農業新途徑。青島建設現代農業的經驗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高度評價。
緊緊圍繞引進、示范、推廣三個環節,我市突出抓好四項工程,加快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一是良種工程。全市建設了農作物良種引育中心、高產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立起主要農作物品種評價示范推廣體系,大大提高了良種引育和推廣能力。近年來,共引進國內外農作物品種200多個,畜禽良種4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肉雞、蛋雞、生豬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二是科技聯戶工程。全市農委系統477名中級職稱以上農技人員分別與520個大戶、12處農業示范基地結成對子,及時解決農業生產難題,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步伐。三是農民培訓工程。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綠色證書、新型農民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遠程科技教育等五大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去年,全市各級財政安排1900萬元,專項用于陽光工程培訓,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5萬人,轉移14萬人。四是農機裝備工程。去年以來,市財政共落實農機購買補貼1500萬元,大力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機具,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20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
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市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按照“壯大優勢農業、突出畜牧和水產業、推動觀光農業”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壯大優勢農業,重點抓了“四百工程”,即: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基地和100萬畝優質果茶花卉基地。在發展畜牧和水產業中,重點抓了工廠化、規模化養殖,大力推廣“九聯模式”,突出抓好27個畜禽基地和300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同時加大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還積極發展以深水抗風浪網箱養魚、工廠化養殖和蝦池養海參為主要內容的高效漁業,網箱突破800個,蝦池養海參2.4萬畝,工廠化養殖56萬平方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三分天下的格局。
品牌化、國際化、標準化三大戰略,是我市建設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在推進品牌化戰略上,我市緊緊圍繞名特優農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地方特色,以產業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場,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初步形成了農林牧漁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業品牌集群。目前,品牌經濟已占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40%以上,注冊農業品牌128個,其中國家級13個。在推進國際化戰略上,我市充分發揮青島港作為全國重要農產品口岸的優勢,積極實施市場和產品多元化戰略,引導企業大力開拓日韓、歐盟、美洲和俄羅斯等市場,有效化解出口風險。2005年,全市農副產品出口突破18.5億美元,增長25%以上。在推進標準化戰略上,我市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和“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健全市、縣、批發市場三級質量檢測網絡,推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有116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48個綠色食品,18個有機食品。
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借鑒工業理念和管理手段,我市通過扶持“龍頭”大企業、建設大市場、培育大基地、促進大聯合等四個關鍵點,完善聯結機制,拓展產業鏈條,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本報記者梁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