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湘與丈夫當年的結婚照(揚州晚報 供圖)
核心提示
1月27日,已臨近中國狗年的春
節,一位太平洋島國的部長夫人,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了江蘇寶應縣。這個部長夫人叫王連湘,寶應是她的故鄉。
18年前,王連湘還是一個打工妹,而今,她已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林業部長托馬斯的夫人。18年前,托馬斯在南京大學留學,而王連湘則是一個擺攤的小裁縫。盡管身份差異懸殊,但兩人竟奇跡般地相戀了。托馬斯學成回國,王連湘遠嫁島國。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王連湘如今開了多家店鋪,有了自己的事業,也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2006年春節前,遠嫁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江蘇女子王連湘,終于回到了闊別18年的故鄉———寶應縣夏集鎮。
王連湘是臘月28日回到老家的。老屋上升起的裊裊炊煙,門上新貼的大紅春聯,熱氣騰騰的元宵,讓她激動得潸然淚下。
晚上,已經身為部長夫人的王連湘,陪著老母親,就睡在老屋里的一張鋪著稻草的板床上。白天,她跟母親一起,吃青菜飯,喝南瓜湯。這讓母親很感欣慰,對女兒當年的遠嫁舉動也多了份理解。
愛學英語的小“裁”女
1986年,王連湘初中畢業,沒能考上高中,不得不隨母親下地干起了農活,可是向來心高氣傲的王連湘不甘心,于是,她只身到了南京的姨媽家。在姨媽的幫助下,她在江蘇教育學院擺起了縫紉攤子。
在表兄妹們的影響下,王連湘邊打工,邊學起了英語。由于英語進步很快,她迫切需要一位口語老師進行交流。在姨媽的幫助下,她認識了當時就讀于南京大學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留學生托馬斯。
當時,王連湘每天都要出攤,為大學生縫縫補補,每月能掙300元左右,這在當時比一個大學教授的工資還要高。托馬斯教她口語不收錢,她就請托馬斯吃南京板鴨、鹽水鵝,古城墻下,秦淮河畔,莫愁湖上,留下了他們依偎的身影,而流利的英語交流,則為他們愛情打開了便捷的溝通渠道。
托馬斯說:“王,特有女人味,特善良,像可愛的小白兔。”而在王連湘的眼里,這位高大的外國小伙子則像一匹自由奔放的黑馬。
戀愛是甜蜜的,可是一旦確定要嫁給一個遙遠國度的黑人小伙子,王連湘父母堅決反對,“嫁到那么遠的地方,有什么好的!”
另類情侶終成眷屬
在南京大學圖書館里,王連湘查閱了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從中她了解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個富有風情的國度,那里有世界上唯一的天堂鳥,有樹葬的木乃伊,這一切讓王連湘感到新奇。
那是1988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和潮濕,生性浪漫的王連湘特別向往能去一個溫暖的國度,而巴布亞新幾內亞恰恰沒有嚴冬。兩年的相處,浪漫的情調,王連湘嫁給托馬斯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一個嬌小的中國姑娘要嫁給外國黑人小伙子,在當時人們的眼里,無異于是個另類。留學生宿舍樓管理人員不讓她進,甚至和托馬斯通個電話都要七轉八轉的,人就在樓下,而通上電話卻要個把小時,一切都很難。王連湘激動地說:“你們憑什么剝奪我戀愛的權利!”
異國新郎討厭婚檢
最讓她難忘的是領結婚證的經歷。從夏集到寶應,再到揚州,從南京到北京,一共折騰了4個多月,才領到了小紅本,艱難的過程不知讓她流了多少淚。在揚州進行婚檢時,托馬斯說什么也不干,他說:“結婚是我自己的事,憑什么要讓別人知道我的健康狀況,脫得光光的,一點隱私都沒有。”看到在一旁流淚的妻子,他平靜了下來,默默地接受了婚檢。
1989年2月23日,他們在南京鼓樓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婚禮。在人們異樣的目光中,王連湘將托馬斯帶回了還很封閉的家鄉小鎮。
部長夫人不當貴婦
1989年底,王連湘伴隨托馬斯遠渡重洋,來到了遙遠的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初次踏上異國的土地,王連湘感覺,那里有點荒涼甚至落后,但資源豐富,民風淳樸,到處是果樹,人們睡在樹下,就可以摘到棗子吃。
作為部長夫人,王連湘自然可以過著很優裕的生活,但她不愿意做一個只靠丈夫生活的貴夫人。她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國立大學學習了3年英語和1年日語。她看到周圍的華人朋友都在打理生意,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也開始東奔西走地去經商,先是在首都莫爾滋俾港開下了一家店鋪,由來又陸續在其他城市開了一批分店。在她的生意中,有一部分就是同中國做服裝、鞋帽和海貨貿易。為了生意,她要經常飛來飛去,雖然忙碌,但特別充實,特別有成就感。
王連湘也很支持丈夫的事業,明年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大選年,她說要盡自己的力量支持丈夫連任。
三個孩子都姓“王”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王連湘先后生育了三個兒女。如今,大女兒已經18歲,名叫王楠。這還是當年駐巴新的中國大使趙振宇的夫人親自給起的。二兒子叫王琨,今年15歲,小女兒王菲才8歲。
前兩年,王連湘又收養了當地兩個失去父親的孩子,所以她一下子就成了5個孩子的母親。
王連湘特別注重培養孩子們的中國意識,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為了能讓他們說一口純正普通話,她甚至將孩子們送到長春的東北師范大學附小去讀書。每當孩子們誦讀起唐詩宋詞,她就感到無比的欣慰。
據揚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