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50年內中國將完成兩次社會轉型2050年最低月入1300美元 2050年中國社會藍圖
●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中等發達程度●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大學普及率、城市化和信息化超過80%●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
100%●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出國旅游率超過50%●最低月工資超過1300美元(2002年價格)●絕對貧困和童工比例下降到零 晚報訊 在未來50年里,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完成兩次社會轉型,一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二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城市社會向城鄉動態平衡社會轉型。
據新京報報道,由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7日發布,這份以社會現代化研究為主題的報告說,這兩次轉型,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五千年形成的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社會利益和社會角色的重新洗牌。
報告提出,中國社會現代化在推進新型城市化、推進社會信息化、推進社會知識化等三個方面,未來50年均需完成兩次轉變。
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基本任務是到2050年,城市化率提高至80%左右,郊區化率提高至50%左右。
推進社會信息化的基本任務包括:到2050年,信息化率達80%左右;出國旅游率達50%左右;汽車普及率達50%左右;預期受教育年數超過17年。
推進社會知識化的基本任務是在未來50年,農業勞動力、生產性職業比重分別年下降5%和2%左右,知識性職業比重年上升3%左右。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描繪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國將是一個中等發達社會,人均預期壽命逾八十歲,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百分之百,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按2002年價格最低月薪超過1300美元,絕對貧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
報告解讀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兩次現代化可同時進行
報告摘要:中國社會現代化路徑圖基本思路是采用綜合社會現代化原理,協調推進兩次社會現代化,加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轉型。
解讀: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第一個階段是城市化,第二個階段是郊區化、信息化、綠色化、理性化等。中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老路,但是,過去的經驗證明,欠發達國家走發達國家的老路,追趕發達國家的實現概率只有0.2%到1%。因此,中國的社會現代化必須走一條新路。
因此,我們提出的現代化路徑圖是借鑒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時也結合了我國的國情,在我們的理論中,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不同,在我國,第一次現代化與第二次現代化可以同時進行,這樣可以大大節省現代化建設的時間,同時可以開辟新的現代化路徑。
新型城市化戰略2010年啟動
報告摘要:2010年起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實現人口、空間結構的兩次轉變,建設城鄉平衡社會。
解讀:我們的報告只是政策建議,而非具體的操作方案。我們的觀點是應從2010年起實施新型的城市化戰略。在未來的五年,我們將有5億農民進入城市,然后又有6億城市居民進入郊區。
根據我們的建議,新型的城市化戰略將實現10個協調發展,目標是使人口與空間實現兩次轉變,即第一次轉變是從農業人口變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轉變是城市人口變為郊區人口,實現城鄉平衡。我們認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區化為主,即郊區人口占50%,中心城區人口占30%,農村和小城鎮人口占20%,人口在三個區域之間可以自由流動,取消戶籍限制,建立信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