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熱騰騰出爐了。它為我們描繪了這樣的前景:2050年的中國將是一個中等發達社會,人均預期壽命逾80歲,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百分之百,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按2002年價格最低月薪超過1300美元,絕對貧困和童工
率下降到零。(《新京報》2月8日)
與“規劃”2050年相比,現在更重要的問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設想將來某一個時間點的中國,而是努力思考如何走好從現在到將來的每一步路。如果沒有后者做基礎,那么前者就是虛偽的想像力游戲,就是純粹的“紙上發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發展不需要目標,只是不需要毫無具體操作方案作支撐準備的空想式的目標。
我們不可能一步進入2050年,因此,如何面對眼下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保障缺位、腐敗滲透、道德敗壞、醫改失敗、教育昂貴、房價瘋狂等等現實問題,是困難而且必要的,設想所有問題一到2050年就糊里糊涂地“百分之百”解決,是容易而且無益的。中科院不應該滿足做一個預言家,而應該努力做一個實干家。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2050年同樣太久,當代納稅人不希望專家們花著他們提供的課題經費而只為預想中的2050年工作。因為,在“做夢也是生產力”未被證實之前,2050年的“最低月薪1300美元”遠不會有2006年的“最低月薪1300元人民幣”重要。
責任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