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笑容太甜,禮物太“重”(孫立 攝) |
出手越來越闊綽禮物越送越豪華花樣越過越翻新
浪漫情人節全靠錢當家?
今天,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記者近日走訪島城情人節禮品市場發現,今年的情人節,禮物已從過去的“老三樣”——鮮花、巧克力和燭光晚餐,迅速向商家造勢的“新三樣”——金飾、數碼產品及情人節包間過渡。隨著情人節禮物越送越豪華,仿佛只有大手花錢才算過節,溫馨的愛情正被一股股濃濃的商業氣息和自我的精神虛榮包圍,在一片關于到底是情人節還是情人劫的爭議聲中,浪漫情人節已經變得越來越物化。
物化,過個洋節動輒千元
在調查中,50位市民有42位選擇要過情人節。其中近9成市民表示,他們的浪漫最主要是通過消費來表現。近兩成市民的消費預算超過1000元,40%左右的市民愿意為情人節的浪漫支出花費300元至1000元之間,而情人節表達浪漫花費在100元以下的,僅有兩人。“情人節就是向心愛的人送禮物的節日。”昨日,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市民小鄭這樣告訴記者。情人節要送禮物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中年人、年輕人,甚至中學生所接受。處于熱戀中的年輕人,甚至大學生中學生,正是為愛“不顧一切”的階段,收入不高甚至沒有收入的他們,反而成為情人節一擲千金的主力。在島城高校就讀大四的學生小王,昨日在電子信息城里花了1000多元買了個MP4,小王準備靠著這份“大禮”向心儀的女孩發起戀愛攻勢。對于記者“寫賀卡”的建議,小王覺得“太老土”。采訪中,不少年輕人對商家炒作的“萬元套餐”、“鉆石蛋糕”、“黃金玫瑰”等超豪華的情人節大禮流露出了濃厚的興趣。
虛榮,變“節”為“劫”
記者連日來在島城情人節市場了解到,情人節禮物早已在精明商家潛移默化的宣傳中大變臉,像巧克力、鮮花、燭光晚餐等老三樣早已成為必需品,不再成為情人節禮物;而取而代之的鉆飾、腕表、手機、數碼相機、手提電腦、酒店套餐等,早就被商家貼上了“情人節”的標簽,就等著為情暈頭的情人們愿者上鉤。“情人節,真成了‘情人劫’。”昨日,在一家壽險公司工作的小許告訴記者,女友辦公室里的女同事特別多,一到情人節,辦公室里都要接到不少花束和禮包,“現在的女孩攀比心理特別重,雖然她不明說,可一說誰誰收到99朵玫瑰同事多羨慕之類的,咱就明白了。今年也硬著頭皮訂上了99朵,500多塊錢吶!”記者從多家商場了解到,像一些世界名牌店在情人節推出的腕表、鉆飾、數碼產品等都賣得相當不錯。“還有的女孩指定要這個牌子的手表,自己先來選好款式,等男朋友來付錢。”名表促銷小姐告訴記者。
金錢,難擔愛情之重
舶來的洋節被不少市民理解成了用錢營造的浪漫。然而,真正身處異域的島城人卻過得樸素而充實。記者昨日聯系了幾位正在國外留學的島城學子,他們的情人節反而與國內大不相同。在德國讀研的劉璇表示,她給愛人織的圍巾已經快結尾了,愛人一定會十分感動和驚喜,“織圍巾的書是暑假回家時特地買了帶來的”;在瑞士留學的王汶政則告訴記者,她在家里擺了燭光晚餐,給老公的禮物就是“造人計劃”……已經在美國就業的張守剛表示,“賀卡才是最重要的禮物,能把感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對于情人節的理解,被年輕人誤解以為懂浪漫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們,其實理解得更為成熟。53歲的市民尹先生認為,目前社會上流行成風的情人節對物質過分追求的消費心理是不健康的,既給男士帶來過重的精神物質雙重負擔,又容易讓女孩子產生攀比虛榮的心理。畢竟,神圣的愛情并不是單靠金錢就能包裝出來的。(記者
仇瑰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