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北京雙語標志翻譯也存在中式英語嚴重問題
新華網專稿:文字差錯,在中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部自我標榜“現代漢語規范”的詞典,差錯率竟高達萬分之
八,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隨機抽查了10萬字而得出的結論,但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規定,圖書“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的,為不合格”。
據英國廣播公司13日播發的一則消息報道,不少日本出版家對中國制定的“差錯率標準”不能理解,常常問中國出版人:“出版物為什么要錯呢?”日本出版物所達到的精益求精的水準,確實讓人不能不服。日本出版家說,這涉及出版行業應該肩負什么社會責任,應該秉持什么社會公德的問題。
中國人的中文錯誤百出,中國人的英文更是錯誤百出。這家廣播公司舉例說,在上海某大橋上,赫然豎著一塊英文標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別駕駛疲勞),“疲勞”怎么能“駕駛”?看了中文才明白,原來是“嚴禁疲勞駕駛”。
在南京東路上,同樣可以見到類似不知所云的錯誤。英國廣播公的消息說,那里有一家商店把“拿鐵咖啡”逐字硬譯成“Take Iron Coffee”,將“收款機”按同樣路數譯成“Accept Silver Machine” (接受銀制品的機器)。
在城隍廟一家老字號飯店,廣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籠”被譯為“Crab Pink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紅色和小籃子)……這類“中式英語”在上海公共場所時有所見,令在上海居住、工作、旅游的外國人啼笑皆非。
英國廣播公司認為,今日上海的國際色彩越來越濃,卻在英語翻譯上如此失分,令人瞠目結舌。前一陣,上海某大學學生走上街頭,給寫英文的商店招牌和街上標牌逐一糾錯,當大學生提出所發現的英文錯誤時,有關單位和部門竟以“意見不見得權威”或者“目前一時無法改正”的理由作答。
據悉,北京為了2008年奧運會,政府已請英語專家對主要街道上的英文內容作審查;交通部門撥出數千萬元人民幣的專項經費,用于更新交通中英文雙語標識;更出臺交通標志的英文譯法原則。報道認為,有錯就改,這才是明智的。
上海一家雜志對2006年“央視春晚”推出“咬嚼春晚”活動。觀眾找出的春節晚會文字差錯,多達四五十處。編輯部編輯刪去了一部分,最后公布了28處。對此,“央視春晚”副總導演迅即作出回應:有些錯是匆忙中出現的差錯,有些錯犯得讓人慚愧,太不應該了,會馬上改正,回放時將不會出現。英國廣播公司對這位副總導演的上述表態發表評論說:“讓人欣慰。”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