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巽島城自畫像 趙爾巽在清朝官至東三省總督,入民國任奉天都督,旋即辭職,寓居青島。1914年春,與舉人蕭應春由青島市區,到嶗山太清宮游覽,至嶗山頭、八仙墩、曬錢石等處,又在太清宮聽韓謙讓道長彈琴,并書幅以贈,上書“欲逃莊叟人間世,來聽成連海上琴。”趙爾巽
在島城留有自畫像,現尚留藏于青島市博物館。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奉天鐵嶺(今遼寧)人,祖籍山東蓬萊。《膠澳志·僑寓》載:“父文穎,以進士任山東知縣,歷權陽信、商河,廉直有政聲,繼任陽谷,死于粵寇之難,家貧不能歸,因留居萊州。爾巽既長,同治間與兄爾震同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旋考授御史,抗直敢言,以極諫著稱。外放貴州石阡府知府,后任道臺,繼擢安徽、陜西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趙爾巽調任山西巡撫,次年初擢湖南巡撫,1904年入京署戶部尚書,翌年出任盛京將軍,1907年改充湖廣總督,不久改任四川總督,1911年出任東三省總督,“所至以廉能著稱。長戶部三月,裁部吏,力掃數百年積弊之巢穴。任盛京將軍時,裁五部侍郎;改軍治為民治,于省政頗有興革。奉天初屬受協省分,爾巽任事年余,歲收至二千萬兩,課增而民不擾。歷官山、陜、甘、川、黔、湘、鄂、奉天等省,足跡遍中國,自奉儉約,以綜核名實為務,新任就道,嘗微服入境,屏絕送迎。居官則未明即起,燭下治案牘輒二三小時,以俟天曉。辛亥共和告成,爾巽時任東督,從容改幟,地方不受糜爛。其后主修清史,不以遺老自居,其治事精覆,而識見通達,頗為當世所稱譽也。”(見《膠澳志》記載)
趙爾巽在四川總督任內,還頗重辦實業,修筑川漢鐵路時,當時四川鄉紳多數強烈要求不聘用洋工程師,要請詹天佑出任川路總工程師這一要職。趙爾巽及時將人們的正義要求反映給軍機處和郵傳部,強調指出“關系大局,紳民節食省衣,數年集些巨款,本非易易,若聘用洋工程師,恐多周折,致未開工”,并盛贊人們的這種“愛國之忱,宜加獎誘”,因此要求“仍派詹天佑專辦川省路工,一順民望,而期成功”。
但辛亥革命爆發,時任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站在了反動勢力一邊,對革命力量進行殘酷鎮壓;清帝退位后預謀擁立臨時皇帝,和袁世凱相勾結,兩面派嘴臉被識破后,在東北實在待不下去,于1912年11月跑到青島隱居。來到青島后,趙爾巽參于“尊孔文社”成為“十老會”成員,常同寓居青島的清廷遺老一唱一和。1914年北京設立清史館,趙爾巽以遺老身分被袁世凱聘用為總裁兼館長,曾邀居青島的劉廷琛、于式枚兩人為副館長,遭到拒絕后,便更改聘柯劭任副館長之職。1915年袁世凱稱帝,封其與徐世昌等人為“嵩山四友”。對自己當貳臣之舉,趙爾巽曾自嘲說:“我是清朝官,我編清朝史,我吃清朝飯,我做清朝事。”(見溥儀《我的前半生》)
1927年,趙爾巽主持纂修的《清史稿》告竣,這乃是其生平可值得一提的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略云:“《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書首有爾巽序略言:‘爾巽承修清史十四年,可懼,既非史學之專長,復值時局多故,辭謝不獲,勉為擔荷。今史稿之刊,并非成書。刊書校刻記有金梁為之,言此書并未敢為定稿。’趙去世后,由柯劭代館長,始成刊行印刷之責。但非完書,只可作為清代史料使用。”
此外,趙爾巽尚重大政,曾同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等六人會奏請停科舉折一卷,這是數千年教育及行政制度之一大變革,不可謂不重要。在清史館時,趙爾巽還曾聯絡張元濟、康有為、梁啟超、黃炎培等十二人發起《重印正續道藏緣起》,此舉,頗受學界贊許。
下期期待:何思源牽頭興辦國立青島大學。
王桂云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