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陲小城走上 奧運冠軍領獎臺
這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早晨。
北京時間2月16日4時46分,一襲紅色戰袍的中國姑娘王闬優美的身姿如一道彩虹第一個越過終點線,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奪得都靈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
&
nbsp;在祖國北疆的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無數雙眼睛通過電視銀屏見證了這個期待已久的輝煌時刻。那里是小將王闬的家鄉,一個僅有86萬人、很不起眼的煤炭城市。 那里有疼愛她的爸爸媽媽,并不闊氣的家里永遠為她保留著一個讓她想起來就感覺溫馨的房間。那里有童年的玩伴,有昔日的隊友。那里有許許多多她不認識的鄰里鄉親,他們在遙遠的家鄉為自己的女兒加油,為自己的女兒驕傲。
那里是她的起點站。那里經濟不發達,城市閉塞。但是那里是國家短道速滑事業的后備人才基地,那里曾經培養出了張杰、楊揚等一批優秀體育人才,她們讓七臺河這個城市的名字響亮起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七臺河人創造的體育輝煌,真正的秘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埋頭苦干的體育精神。也許沒有人知道,叱咤冰壇的楊揚與滑冰結緣,是從一副綁在鞋上的自制冰刀開始的;少年王闬的第一堂冰上課,是在城郊一條小河自然封凍的冰面上完成的。
甚至不會有人相信,培育出了多位世界名將的七臺河市,至今仍沒有一座室內訓練館。冬季,教練員和運動員們頂風冒雪、早出晚歸在戶外冰場上訓練;夏天,他們自創一套自行車長途拉練訓練方法,經常每天拉練200公里以上。
“王闬也是這么走過來的。看著孩子們一個個成長,再苦再累心里也舒坦。”七臺河市體工隊隊長、教練員孟慶余說。
“那時候,隊員們穿著冰鞋在露天冰場上一練就是幾個小時,許多小隊員在訓練結束時凍得連冰鞋都脫不下來,教練就一個個把我們背回寢室。”回憶起這些往事,王闬的一位隊友動情地說。
站在世界最高領獎臺上的王闬忘情地跳躍,笑靨如花。對一個運動員來說,能有如此的巔峰時刻,所有的艱辛、所有的磨礪算得了什么呢?
那是去年盛夏的一個夜晚。在哈爾濱市冰上訓練基地附近的一間地下室里,30多個小運動員在教練的帶領下穿戴整齊等候著午夜鐘聲。最近10年,七臺河市短道速滑隊每年夏天都把隊伍集結到哈爾濱訓練。由于黃金時間場地都有專業隊使用,他們只能利用后半夜的時間上冰。
“在體育行業受到拜金主義思想強烈沖擊的今天,七臺河市體育工作者們甘于寂寞、不畏艱辛,一心一意地做好基礎工作。”七臺河市體育局副局長滕玉君說,“我們要給國家輸送更多像王闬這樣的優秀體育人才。”(新華社哈爾濱2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