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走了。留下足以澤被后人的成果,留下感人至深的事跡和催人淚下的細節。 對于王選的貢獻,人們說的很多。他點亮了熔化鉛字的曙光,開啟了中文印刷的新時代;他讓漢字在信息時代重新流光溢彩,他將中國人“自主創新”四個大字刻在了民族復興的里程碑上。
&nbs
p; 但還不僅如此。 “做事先做人”,這是王選一生的追求,是王選一生的總結,也是王選留給我們的財富。
他衡量自己的標桿,是對國家的貢獻;決定取舍的砝碼,是國家利益。正是這種對國家民族的大愛,讓王選做到了無私。赤子之心,無私之人,方能成就大事,造就大業,最終“責盡心安”。
13年前,57歲的王選成為三院院士時說:“在高新技術領域,年輕人有明顯的優勢,55歲以上的專家絕對是創造的高峰期已經過去,哪里有57歲的權威呢?”為了給國家造就人才,為了中國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力,他給年輕人讓位,提攜后進、甘為人梯,并說“今后衡量我貢獻大小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發現了多少年輕才俊。”
他把自己當成一個支撐點,承受著壓力,卻讓更多的人踏著他的肩膀攀登,在臨終時依然留下了“超越王選、走向世界”的遺愿。在他身后,成長起一個“團隊”,他們是王選“生命”的延續,是王選能夠“心安”的理由。
記得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更為重要。”
讓我們從這個角度追憶王選,讓更多的人不僅受益于他發明的成果,更得益于他可貴的精神。(盧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