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段、地段、還是地段”,是房地產開發的黃金定律。城市中心地段的形成,原來主要依靠長期自然發展。但是現在政府規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規劃引領地產”已成業界共識。
近日,上海規劃局披露,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將按照“1966計劃”重整城鎮建設布局。
“1966計劃”
近日,上
海市規劃局總工程師徐毅松向上海本地媒體詳細闡述了上海“十一五”規劃中的“1966計劃”,也就是四級城鎮體系框架。
具體內容是:1個中心城:上海市外環線以內的600平方公里左右區域內;9個新城:寶山、嘉定、青浦、松江、閔行、奉賢南橋、金山、臨港新城、崇明城橋,規劃總人口540萬左右,其中松江、嘉定和臨港新城3個發展勢頭強勁的新城,人口規模按照80至100萬規劃,總人口在270萬左右;60個左右新市鎮:從人口產業集聚發展、土地集約利用和基礎設施合理配置角度,集中建設60個左右相對獨立、各具特色、人口在5萬人左右的新市鎮,對于資源條件好、發展潛力足的新市鎮,人口規模按照10到15萬規劃;600個左右中心村:中心村是農村基本居住單元,將對分散的自然村適度歸并,合理配置公共設施。
據徐毅松解釋,上海之所以推出“1966”計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通過梯級分布的新體系打破郊區發展與中心城區對立的概念。“1966”計劃也是疏導城市人口的戰略,實現人口向郊區轉移。
從“一城九鎮”到“1966”
相比北京,上海的實際面積要少得多,整個中心城區僅660平方公里。不過,建國后幾次增加面積之后,現在上海的行政轄區面積共有6340平方公里,這是各屆政府持續向郊區發展的結果。浦東改革發展研究院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李戰軍對記者說:“除了世博會外,上海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在郊區而不是在市區。”
“一城九鎮”建設是上海“十五”期間的一件大事,也是“1966”計劃的前身。2000年,上海市確定10個市郊城鎮建設試點鎮。分別是:一城為松江區的松江新城;九鎮,分別為青浦區的朱家角鎮,嘉定區的安亭鎮,金山區的楓涇鎮,寶山區的羅店鎮,浦東新區的高橋鎮,南匯區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蘆潮港新城,奉賢區的奉城鎮,閔行區的浦江鎮以及崇明縣的堡鎮。
在計劃中,一個鎮發展一個核心產業,比如嘉定的安亭鎮發展汽車業。隨著汽車城的建設,F1賽事的舉辦,嘉定的安亭鎮,僅僅以鎮的規劃已經不足,現已發展成為嘉定新城。不過,規劃“一城九鎮”中,大多數并沒有產業支撐所以發展緩慢。上海市長寧區住宅發展局高級經濟師顧海波認為:“一城九鎮鋪得太開,大多數鎮產業并沒有發展。”
這一問題也被上海政府高度重視。2004年11月,上海特意出臺加快郊區發展的《規劃綱要》,以推進郊區的“三個集中”方略,即產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主要就是實現重點區域有成熟的產業,比如寶山的鋼鐵產業、金山的石化產業。徐毅松說,正是這個《規劃綱要》的規劃思路,初步形成了“1966”城鎮體系的雛形。
新漢業不動產執行總裁趙云飛對記者說:“從‘一城九鎮’到‘1966’,以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總體思路沒有變化,是逐漸演變、完善和成熟的過程。現在,九個分城強化了產業發展。”
布局重整后的區域房地產
朱成綱對記者說:“規劃對房地產的影響非常大,房地產炒作炒得就是規劃。這次規劃的變動對上海的房地產業中長期有重大影響。”
李戰軍則直接說:“這次規劃調整,對房地產來說,還是利好的。”
事實上,對比“一城九鎮”和現在“1966”中的九個分城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差別。首先,松江新城的“一城”的獨特地位不復存在;其次,奉賢的由奉城調整為南橋,崇明的由堡鎮調整為城橋;最后就是其他各區中列入“九鎮”計劃的城鎮,在各區中的獨特地位相對弱化。
今年松江房地產市場的變化,也反映出松江在規劃中的地位。當初由于松江新城是“一城九鎮”唯一的“一城”,并擁有上海唯一的一座佘山,地理位置也良好,因此頗為房地產界看好,吸引了包括珠江地產、復地等眾多巨頭企業的進入,成為一片房地產“熱土”。
不過在去年開始的上海房價下跌過程中,跌幅最大的卻是松江。由于松江大學城規模并不大,而且沒有支柱產業,因此區域內的消費能力不足,配套又并不成熟,吸引不了區域外的消費者,加上供應量又很大,因此成為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的區域。
正如朱成綱所說:“松江現在的地位不尷不尬,成為房價下跌最為厲害的區域,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撐。”
另外,南橋、臨港新城在“1966”計劃中的地位有所上升,這兩個區域在上海未來戰略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房地產行業也更是日漸看漲。
崇明島一直被看做是上海房地產業市場的“最后一塊處女地”,其未來規劃是要建設成為生態島,重點發展旅游度假和戶外運動產業、現代觀光農業。因此,這次規劃中,崇明的發展重點從堡鎮調整為城橋新城,據悉,未來崇明縣政府也將搬到城橋。
臨港新城長期也為業界非常看好。新漢業的分析報告認為,臨港新城是中國自深圳新城建設以來最重要的步驟,它將同浦東開發開放、世博會一起成為影響上海未來20~50年、甚至更長的城市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