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兗州市針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堅持分類指導,按照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以企帶村、建設中心村、城中村社區化、翻建改造舊村、提升農村環境內涵”等5項措施,因村制宜地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
要優勢產業作支撐。對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的村子,兗州市采取“以企帶村、村企合一”的辦法,增強了新農村建設的實力。小馬青村近年來先后建起了銀河橡塑膠帶公司、金鳳種禽公司等9個企業,又與銀河德普有限公司共同投資60億元建設銀河工業園,年產20萬套載重汽車輪胎的陸通輪胎項目已建成投產。這些企業為建設新農村積累了資金,全村95%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迅速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為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空心村”問題,他們采取“小村變大村、建設中心村”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新兗鎮的寨子中心村包括了前寨、后寨、倪村、喬村、于橋5個行政村,以前各村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落后,合并建成中心村后,實現了合署辦公,還聘請國內知名設計院編制了中心村控制性規劃,新建小康樓580棟,實現了道路、供水、燃氣、電話、有線電視、綠化美化“七統一”,辦公室、幼兒園、學校、衛生室、文化大院“五公用”,資源共享,節省了投資,減輕了集體和農民的負擔。目前,兗州對分布零散的村莊均實行“以小并大、多村合一”,這項工作正按“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陸續展開。
在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同時,兗州還針對“城中村”問題采取了“改造城中村,村莊變社區”的辦法。兗州城區西部的五里莊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該村與山東火炬房地產開發公司共同實施舊村改造,建成了集中住宅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和300多畝土地,而且實現了集約化管理,減少了管理人員,減輕了農民負擔,村里從事二、三產業的人越來越多,激活了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村莊變成了優美和諧的現代化文明社區。
針對舊村改造量大面寬的問題,他們采取“翻建舊村、提升新村”的辦法。記者走進新兗鎮的易家村這個典型的改造村,映入眼簾的是整潔寬敞的街道、粉刷一新的墻壁、醒目的文明標語、高標準的公廁和垃圾池,以及街道兩旁地毯般的草坪。該村離城不遠,集體經濟不錯,村民在城里打工,大伙有了錢都有建新房的愿望,再加上鎮上有補貼鼓勵政策,村里就重新規劃,在舊宅基上建起了兩層的小康樓,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嚴格的整治。村里又運用多種形式宣傳好人好事,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效果明顯。
而對那些條件較差,建設步子不能邁得太大的村子,兗州則采取“不建新居變內涵、不建新村變環境”的辦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東葛村在新農村建設中,以改造和凈化環境為突破口,先后硬化了14條村街,鋪設了排水溝,安裝了路燈,村貌大為改觀。類似情況的村,在兗州還有一定數量,他們暫時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村莊翻建,就重點在內涵上、環境上下功夫,從花錢少、見效快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村莊環境綠化美化、搞好衛生整潔、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入手,逐步推進,跟上了建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