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說2004年的青島建筑業是精彩的,那么2005年的青島建筑業無疑是輝煌的。它的輝煌不僅體現在建筑業的跨越式發展、對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巨大貢獻、在全國同行業的巨大影響上,而且還在于它塑造了全行業一種理念和靈魂———用心創新,爭創一流。正是這一理念和靈魂,引領著青島建筑業步入了輝煌的殿堂
|
2005青島建筑業掃描
規模持續擴大,國民經濟支柱作用日益彰顯
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建筑業完成總產值289億元,增長27.3%,占全市GDP的10.7%。開工面積184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1%;實現利稅總額19.5億元,增長34.5%;完成地方稅收13.6億元,增幅16.8%,占全部地方稅收的10.8%。
建筑業為固定資產投資發揮著支柱作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65%以上由建筑業完成并轉化為生產力。大量的投資正是通過建筑業的轉化作用,形成了促進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固定資產。
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建筑業在安置人員就業,尤其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方面作用突出。全市有建筑業從業人員24萬人,其中有20余萬人來自農村。2005年農民工從我市建筑業獲取的收入近45億元,比去年增長了19%。建筑業已經成為縣域經濟增長和農民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
對相關產業拉動作用明顯。建筑業對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包括相關的研發、設計、咨詢服務、交通運輸及新型建材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明顯的拉動和輻射作用。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產業經濟發生裂變
市建委建管局一直把加快產業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2005年中,青島推出了《青島建筑業五年發展實施綱要》和《青島建筑業五年發展目標體系》及《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市場準入清出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關于鼓勵建筑業企業拓展外地市場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建筑業品牌經營戰略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建筑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等14個一攬子配套實施文件。認真分析了我市建筑業所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差距,確立了“用5年的時間,建立健全科學、規范、高效的建筑市場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使我市建筑業在體制、機制、技術、管理、質量安全和效益等方面步入國內先進行列,成為我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的全新目標。從而吹響了加快產業發展步伐的號角,使產業經濟迅速發生了裂變。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全線飆升。2005年建筑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建筑業增加值增長17.1%、稅金總額增長16.8%、完成營業額增長32%、建筑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7%。
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淘汰了70家小、劣、差企業,扶持1家晉升特級資質、10家企業晉升一級資質,32家企業晉升二級資質,企業集團化經營勢頭強勁,高資質、大企業的數量及比例列全省之首,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行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全市共有建筑業企業1275家,其中,總承包企業336家、占企業總量的26%,專業承包企業541家、占企業總量的42%,勞務分包企業398家、占企業總量的32%,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科學合理的梯形總分包結構。
“走出去”戰略成效顯著。2005年,我市建筑業開拓外埠市場步伐進一步加快,在部分區域已形成規模化經營。全市建筑業企業外出施工合同額7.9億元,完成產值55.7億元,實現利稅2.4億元,分別是2004年的2.8倍、2.6倍、2.1倍。其中,境外市場外出施工產值11.7億元。我市建筑業開拓外埠市場已有探索發展階段正式步入全面拓展階段。外出施工企業已達70多家,埠外市場遍布全省17個地市及國內的北京、上海、江西、新疆、青海、寧夏、廣東、吉林等15個省、市、自治區,在非洲的博茨瓦納、萊索托、塞舌爾、阿爾及利亞,中東的以色列、科威特,太平洋地區的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亞洲的新加坡、菲律賓、韓國、日本等16個國家開展了工程承包、勞務合作業務。
多元經營發展勢頭強勁。通過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全市建筑業在鞏固主業的基礎上,大力實施了多元化經營。2005年全市建筑業企業多元化經營產值79.6億元,是去年的2.1倍。建筑業企業在產業鏈的縱向拉伸方面,已延伸至房地產、建材生產、型材加工、機械制造、物業管理等產業;在橫向拓展方面,已涉足電子生產、電力能源、賓館旅游、基礎設施等領域。青島建設集團、膠州建設集團等企業已經將觸角延伸到熱電、微電子、石油加工、氧氣制造、商場、漁業養殖、花卉種植等領域。
創新標準化管理,建筑工地成城市文明窗口
露天作業、半開放的工作環境、狹小的工作場地、臨時性的工作生活場所、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這些建筑施工與生俱來的特點,使人們在習慣中將建筑業與臟亂差聯系在一起,也使建筑業處于城市文明的邊緣地帶。但是,2005年僅一年的時間,這一切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2005年3月1日,青島市建委建管局編制完成了國內第一部《建筑施工現場管理標準》,并開始在全市推行!稑藴省返暮诵墓芾砝砟罹褪牵喝吮净芾、秩序化現場、程序化施工、數字化監控。在《標準》推進過程中,著重抓好了施工現場的“三大文明”———施工文明、生活文明、環境文明。
施工文明!稑藴省窂奈拿魇┕し桨傅浆F場圍擋、建筑物圍擋、信息管理、視頻監控、安全警示、成品保護、防火防毒、噪音污染、污水排放、垃圾清運再到工人上崗時的統一著裝、統一佩戴生產安全設施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施工工藝、生產流程、操作規程等都做出了標準性界定,把文明管理理念滲透到施工、管理的每個環節,實現了政府監管、企業自控的有序銜接,提升了行業的整體文明程度。
生活文明。對施工現場工人宿舍、食堂、淋浴房、娛樂室、廁所等進行標準化建設;對農民工室內生活設施與條件做出最低標準要求,工人宿舍必須一人一床,一間宿舍不能超過16人,使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肮さ鼐褪且粋家,健康安全靠大家”等從全國征集到的人性化用語隨處可見,“禁止”、“杜絕”等命令式用語不復存在,營造出濃濃的家的氛圍。
環境文明。對施工現場“人、機、料、場”等生產要素進行有序管理,臨建設施使用裝配式、可循環利用的系列產品,對施工現場進行硬化、綠化、美化,彩繪的圍墻,整潔的工地,使現場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了城市文明建設的新亮點。
2005年,全市實施標準化管理的建筑工地已有500多個,基本涵蓋了市區的所有工地,創建標準化示范工地129個。標準化的實施,引發了青島建筑業深層運行模式的革命,奏響了行業文明建設的主旋律,使建筑工地塵土飛揚、臟亂差成為歷史,并逐步融入城市文明、整潔、衛生的大環境。
管理關愛并重,建筑工人全面“融入”城市
從業素質低、維權意識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三低”現狀,再加之建筑業本身的工作特點,使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建筑業大軍很長時間以來是城市文明的“旁觀者”,是城市中被“遺忘”的群體。針對這一狀況,青島市建委建管局以“管理與關愛并重”為理念,堅持“市民化管理、產業化發展、人性化服務”,有效提高了農民工的從業素質和文明素質,加快了其向城市市民行業融入的節奏和向產業工人轉變的步伐。
強化“兩個規范”管理,建立有序的建筑勞務市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規范勞務分包和勞動用工管理工作,實施了建筑勞務分包資質管理和勞動用工合同管理,取締了“包工頭”式勞務作業和私拉濫招式勞務用工。目前全市有勞務分包企業400余家,基本建立起來合理的總分包產業結構;建筑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勞動用工步入規范,從根本上保障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對農民工的全方位關愛,促進了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全力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關愛農民工的根本。為確保農民工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市建委采取了“四個一”措施!耙痪W”:建立項目、企業、區、市四級防止拖欠農民工工資管理網絡;“一金”:建立建筑勞務工資保證金制度;“一卡”:實行工人工資信息卡管理;“一牌”:設立施工現場維權告知牌。由于措施得力,2003年以來,我市沒有發生一起因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而引發的惡性突發性事件,被中央六大新聞媒體譽為“清欠城市品牌”。
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印制了20萬套《致廣大來青務工朋友的一封信》、《建筑工人手冊》等宣傳材料,正月初六開始安排人員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發放,3月份開始在已開工的施工現場發放。大力開辦工地職工夜校,利用業余時間在建筑施工現場對農民工進行常識性培訓教育;2005年共開辦各類職工夜校100余個,有近10萬余人次接受了教育培訓,使農民工的整體素質、社會公德意識、社會文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開展了“情系建筑工人,奉獻一片愛心”活動,動員全體職工捐贈書籍、光碟等文化生活用品贈送給建筑工人;和市有關方面聯合組織專業文藝演員到工地進行巡回演出,并作為制度堅持下來,在有條件的施工現場組織了60多場文藝演出;同時,選取符合農民工口味的電影,定期到工地免費放影;和團市委聯合開展“建立建筑業外來務工人員文化驛站”活動,動員社會力量關愛農民工文化娛樂生活,收到捐贈電視200余臺、VCD機100余臺、圖書兩萬余冊;還開展了“三送一助”(送健康、送知識、送文化,助安全)活動。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質量,也減少了農民工夜間外出,對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管理與關愛的并重,使農民工的綜合素質發生了重大轉變,維權意識、文明意識、求知意識、發展意識顯著提高,建筑農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發展的氛圍中和市民的行列中,他們不再是城市文明的“旁觀者”,而成為了維護者、參與者與主角,成為青島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嶗山沙子口建設公司建筑工人魏青剛,在驚濤駭浪中3次躍入大海中奮勇救人,事跡感人,被評為青島市十大感動人物之一,見證了現代建筑工人見義勇為的優秀品質,也詮釋了建筑業的行業精神與文明。
相關鏈接:2005青島建管創新榜
創新是2005年青島建筑業發展中最悅目的色彩。
青島市建委建管局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宗旨,以不斷提升執政能力為重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推廣兩到位三提高”的建管新模式,在工作理念、管理內涵、服務范疇、執法方式上進行了全面改革與創新。從而也成為了在全省、全國市場監管機制改革的先鋒、標兵與旗幟,為全國同行業所高度關注。
青島在這一年中:
———率先在全國推出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實現了工程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變化;
———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規范建筑勞務分包資質管理和勞動用工合同管理,實現了建筑勞務分包市場的規范與整合;
———率先在施工現場統一懸掛從全國征集到的人性化用語,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鮮明彰顯;
———率先在全國推出GIS工程監管系統,實現了對全市工程建設各方責任主體、在建工程各類信息的集成式管理和動態式監控;
——率先在全國推出工程質量盲樣檢測,檢測數據通過網絡即時上傳,自動采集;
———率先在全省推廣工程量清單招標和計算機輔助評標系統,構筑起全市均衡發展的工程招投標陽光交易平臺;
———率先在全省同行業中推出“建管便民e路通”政務服務品牌,實現了服務理念質的躍升;
———率先在全省同行業中全面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使管理與國際慣例接軌;
……
這些創新性的舉措在青島建設史上寫下了新記錄:在短短的6個月時間內,建設部在青召開了兩個現場會———“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現場會”、“規范勞動用工管理現場會”;山東省建設廳在青召開了兩個現場會———“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現場會”、“建筑業行風建設現場會”。現場會的主題都涉及到了當今中國建筑業的重大課題。青島市建設者對這些課題的探索和實踐走到了全國的前列,他們的成功經驗有著極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