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機關違法違規發行圖書是一個由來已久、十分嚴重又未引起人們重視的問題。
廣西第一盜版大案
2005年11月17日上午,廣西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對2004年“7·5”廣西第一盜版大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覃學臻有期徒刑8年,處罰金60萬元;判處溫劍嶸有期徒刑5年,處罰金50萬元。
2004年7月5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掃黃”辦、自治區公安廳的督辦下,廣西柳州市新聞出版局、柳州市公安局一舉破獲了以覃學臻、溫劍嶸為首的特大盜印和販賣盜版圖書案(簡稱“7·5”特大盜印案)。經審理查明,該盜印團伙自2002年8月以來,以“廣西文化書店”、“千年書店”等名義,共盜印全國27家出版社的60多個品種的公務員學習、培訓和考試用書。
該團伙賬本、票據上的記錄統計顯示,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該團伙共銷售盜版的公務員學習、培訓和考試用書書款達1400多萬元(全部按4-5折銷售,按碼洋計算達2800多萬元,加上被查獲的書共計3200多萬碼洋)。柳北區法院認定的618萬余元,是法院和公安部門經過調查核實部分單位和個人所得的數據。僅2004年7月5日,在該團伙地下倉庫當場查獲待售的盜版圖書就達3146件27萬冊近400萬碼洋,辦案人員用5噸位的車輛拉了20車才拉完。盜印和銷售數量之多、所獲非法收入之巨、涉及范圍之廣為全國罕見。
這個盜印團伙之所以能把盜版業做得如此紅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黨政機關在社會上公信力強、權威性高和黨政機關組織機構嚴密、網絡廣泛等資源優勢,通過高折扣和回扣等經濟手段,使人事、司法這些黨政機關的一些工作人員為其服務,幫其推銷。
從審理查明的情況看,覃、溫盜印團伙銷售盜版書范圍共涉及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事、司法部門,而主要又是人事部門,人事部門銷售其盜版書數量最大,其中廣西涉及85個市、縣(區)人事局、司法局。這些人事、司法局的考試培訓科(股),從覃、溫團伙處4~5折購進盜版書,再以全價賣給市、縣(區)各單位、各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及參加學習、培訓和考試人員。查獲的幾十本賬本上,詳細記錄了銷售各地的具體數量及經辦人姓名和聯系電話。
逾70億碼洋的違規市場
據了解,除人事、司法部門外,還有黨委辦、政府辦、組織部、宣傳部、教育局等權力部門經常發行政治學習類、業務培訓類、中小學教輔類和文秘類等圖書,黨政機關和國家公務員經營(發行)圖書給社會和整個圖書發行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黨政機關發行圖書嚴重違反了國家有關圖書發行的政策法規。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監察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992年聯合發布的《關于嚴禁非圖書經營單位發行圖書的通知》明確規定:“圖書只能由經新聞出版部門批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有圖書經營權的單位和個人發行。未經批準,任何非圖書經營單位(包括法人和非法人單位)和個人一律不得從事圖書發行活動”。“配合政治學習、形勢教育以及重大社會活動的圖書,各級黨政機關及其他有關單位應當積極協助圖書經營單位進行宣傳推薦,但不得搞征訂或變相征訂活動,也不得利用職權強行推銷和攤派”。
黨政機關發行圖書嚴重地擾亂了正常的發行秩序,對正當經營(合法經營)的國有、民營和個體書店造成嚴重沖擊。黨政機關、國家公務員領著國家的工資去發行(經營)圖書,一不符合國家的規定,二無《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屬無證經營和非法經營行為,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發行秩序,而且利用手中權力、信息等資源優勢,與合法的個體書店、民營書店、國有圖書發行企業爭客源、搶市場,是典型的與民爭利行為,與中央所倡導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為民思想是背道而馳的。黨政機關發行圖書對國有、民營、個體書店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按發行政策規定,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黨和政府統一規定學習的政治理論書籍均由新華書店發行。為此,各地新華書店還專門成立了機關團體圖書供應部等相應的發行機構,但后來由于一些黨政機關搶去了對這些著作、重要文獻和政治理論書籍的發行業務,各級新華書店被迫撤銷了機關團體圖書供應部。據圖書發行業有關人士保守估計,我國每年從黨政機關這一渠道發行的圖書超過70億碼洋,其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下屬的發行社、書刊辦、勤工儉學公司發行經營的進校書刊占60億碼洋以上,事實上已成為繼新華書店之后的第二大發行(經營)單位。這就意味著國有、民營、個體書店每年都失去超過70億碼洋的生意和收入。
黨政機關發行圖書助長了行業不正之風,易滋生腐敗,腐蝕國家公務員。黨政機關、公務員違規發行(經營)圖書,目的就是為了撈取發行費。謀小團體的利益。“7·5”特大盜印案涉及的人事、司法部門以4-5折購進盜版書,又以全價賣出,獲利頗豐。這些賣盜版書獲取的非法收入,既沒有交稅,又沒有入財政賬戶。全部歸單位“小金庫”當作福利分掉。覃、溫團伙為調動購書人員的積極性,擴大發行量,每當各單位匯來足額貨款后。即按3%-5%的比例給各單位具體發行人員以回扣。在柳州市新聞出版局、柳州市公安局柳北分局查扣的盜印團伙的賬本上就多次記錄“××局××局長獲回扣5000元”、“6000元”、“8000元”、“12000元”等情況,這些收受回扣的公職人員都不同程度地觸犯了黨紀國法。
黨政機關發行圖書全都偷稅漏稅,造成國家稅收流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黨政機關(含教育部門)發行圖書每年偷漏營業稅、增值稅超過6億元。
違法違規發行圖書之成因
黨政機關違規發行圖書問題復雜,既有利益驅動等主觀因素,也有監管不到位等客觀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利益驅動,見利忘義。眾所周知,發行書報刊都有一定的發行費,一般地,正版圖書發行費在25%~35%,而盜版圖書高達50%,所以,一些黨政機關和公務員就見利忘義,販賣盜版圖書。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5日,廣西某市人事系統僅發行覃、溫盜版圖書就獲利55.7萬元。
二是黨政機關違法違規發行圖書問題(特別是盜版書問題)沒有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盡管中央六部委(局)早在t992年就發文要求禁止黨政機關違規發行圖書問題,但一直沒有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黨委、政府及紀檢、監察及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平時這些部門只重視抓貪污受賄等問題,而沒有把黨政機關違紀違規發行圖書問題,當作行業不正之風和黨政機關、公務員經商辦企業之事來糾正和制止,更沒有把它納入廉政建設的內容和議題,而是把它看作小打小鬧和無關緊要之事,甚至把它當作機關創收和解決員工福利的有效途徑而默許和放任。
三是出版物市場監管職能部門監督管理不到位。由于一些地方新聞出版(版權)部門成立較晚或一些地方沒設有這一監管機構。使違規違紀發行活動失去監管;而一些成立較早的新聞出版局(版權局),由于怕得罪人或責任心不強等原因,沒有認真履行監管職責,給違法違規發行單位以可趁之機,加上有許多違規發行的源頭往往來自中央有關部委和省(區、市)的有關廳局,地方新聞出版部門難以監督,使一些黨政機關打著公務員學習、培訓、考試(含普法考試)之合法名義,公開地、堂而皇之地違法違規發行圖書和盜版圖書。
四是公款訂閱學習培訓用書助長了違法違規發行。據調查了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學習、培訓和考試用書均為公款訂閱(據了解,公款訂書每人每年不少于100元);加上違法違規發行之單位均是掌握一定實權的權力部門(不是權力部門一般都不敢搞圖書發行,更不敢發行盜版圖書),無人敢得罪,無人敢過問這些發行行為是否合法、發行之圖書是否來路正當、是否是正版、單位和個人是否真正需要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違法違規發行行為。(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黃盛全)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