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進行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向通過面試取得預錄取資格的考生發送通知書,有298人獲得復旦預錄取資格,有300人獲得交大預錄取資格。正式錄取通知書要等高考后才能寄送。(《人民日報》4月7日)
復旦和上海交大實行的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高校真正的自主招生
,將對高校人才選拔方式的突破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從整個程序設計來看,這次有資格參加面試的學生,局限于上海市高中學生。將來,這種面試就可能擴大到農村學生。由此,筆者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一個農村的學生參加復旦大學面試,結果將如何呢?
在復旦大學的面試中,每位學生分別在5個房間各進行15分鐘“一對一”面試,總計75分鐘的面試后,教授們將進行綜合判斷是否錄取。面試時,提問者不拘泥于課本,社會關注度的考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如有的考生在面試時被問到“不少媒體披露過醫生收紅包的事件,對于醫德問題,你有何看法,應如何避免‘紅包事件’發生”;有的被問到:“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矛盾,你有何觀點和看法”等等。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家庭和教育條件的限制,往往關注不到這些問題,在應對時就可能露怯。再加上他們由于“沒有見過世面”,在面對面試老師時,一般的應對能力也難如城市里的學生那樣自如。所以,假如一個農村的學生參加復旦大學的面試,很可能被教授們判定為不合格,而被拒之大學門外。
筆者做出這樣的假設,并非是在指責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實行招生改革的意義,而是希望其他學校在學習先行者經驗的同時,不要簡單移植,而是應該因地制宜地靈活借鑒。爭取在制度上,對龐大的弱勢群體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給予盡可能的保障。而使弱勢群體的孩子在爭取高等教育機會之前的教育階段,就能平等地享受公共資源,保證農村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孩子跟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顯得尤其緊迫。(馬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