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早,全國職稱外語等級考試開考,全國上百萬專業技術人員同時伏案作答。羊城晚報報道稱,職稱外語考試應否改革,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職稱外語考試應否“一刀切”再掀爭論,有人提出,通過了托福、大學四六級等考試的人應予以免考。
人民網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九成的人認為應取消職稱外語考試
。即便有專家發出不同的聲音,認為外語考核還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認同職稱外語考試搞“一刀切”、“一個模式”的做法,提出標準“要視不同崗位和專業而定”。事實上,外語考試無法真實衡量申報職稱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外語水平的高低也并不必然代表專業水平的高低。英語水平高低成為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門檻,很多在職人員放棄了專業進修和業務鉆研,去苦讀一個不知何時才能用到的英語,難免讓人質疑,英語的這種地位是否正常,英語的教育地位是否過高,英語的教育投入是否合理?
“英語熱”風行全國,目前來看,英語教育是我國學歷教育體系中教育對象范圍最廣、教育持續時間最長的部分。中國是個歷來重視教育的國家,但當前這種學習英語的狂熱態勢卻是絕無僅有的。用“全民學英語”來概括當今的形勢,一點兒都不過分。要接受教育就必須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不僅要從娃娃抓起,還貫穿一個人受教育的全過程,至少要通過中考、高考和大學四級考試三關,如果想深造讀研還必須達到六級水平。不僅學生時代視英語為頭等重要,社會上崇尚英語也毫不示弱,好的英語成績能增加求職“砝碼”,也是技術職稱晉升的“一桶金”。
依照日前舉國皆陷入學習英語狂潮的大好形勢,照常理推斷,國人的英語水平應當是“頂呱呱”,聽、說、讀、寫應該沒什么問題。但事實上效果卻不是理所當然的“上好佳”,而是令人尷尬的“廣種薄收”,張不了口說英語,寫出來的文章也是錯誤百出。和英語的表面強勢相比,漢語遭遇了實質的忘卻和落寞。當越來越多的人“證明”自己的英語能力時,已沒有人用時間和精力問津漢語能力的高低。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民族文化的載體,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法國為抵制英語的文化侵略與霸權,不惜從立法層面上捍衛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難道我們的母語就沒有打一場“保衛戰”的必要嗎?面對日漸萎縮并消亡的母語,我們能夠坦然處之嗎?
在當今世界,英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英語不再是作為一門交流的語言學科,而是成了競技的考試學問,英語學習的功能被無限夸大,遠遠超出了語言工具的范疇,完全背離了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顯然是失之偏頗的。學好英語并沒有錯,問題是如何學,學多少,多少人應該學。我們應該明確,英語不過是一種語言工具,英語教育僅僅是整體國民教育中的一個部分,英語水平高低不應當成為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門檻。判別人才標準不能僅看英語水平的高低,而要看他的能力和實力,以及為社會所作的實際貢獻的大小。
現行的英語教育體系是把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好鋼用在了刀刃上”,還是已經淪為萬金油式的人造知識、智力測驗?是促進人才成長的利器,還是束縛人才的框框?全國政協委員謝克昌院士對我國現行英語教育體系提出了上述質疑。其實,相當多的人走上工作崗位后并不需要英語,或者只需要少量的英語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英語,更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為了考試而考試。期盼盡快恢復英語作為工具的初始功能,給學習者提供自己社會定位的空間和可能,真正做到學有所用,而不是“普遍性地成為繼續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條件”。(郭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