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青島本土商業的搖籃,現是青島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意義的地標    這是德國殖民時期的大鮑島華人區。眼前的這條馬路,叫山東街,也就是現
在的中山路北段。那時候的中山路,一條路,貫通了德國膠澳殖民地上的華洋兩區,也同時擁有兩個路名:歐人區的路段稱為弗里特利希街,大鮑島華人區的路段叫山東街。道路兩旁的建筑,也因中西的分區各顯風情。    拍照片的具體時間,暫沒有準確的考證,但從建筑和街景看,這時大約是德占青島的中末期,也就是在1910年代左右。展現在眼前的這個畫面,最吸引人眼球的,首先是山東街上往來的這些車輛。迎面而來的馬車、右邊的空推的獨輪車、遠處正在爬坡的人力貨車,這一切都給了許多想像的空間,惟有畫面左側載著圓木的獨輪車,真實地記錄著這車的分量和拉車人的辛勞。街道兩旁的建筑,據說是中西合璧式,而在筆者這個外行看來,還是應該是中國式的,至少是以中國建筑風格為主。從建筑一層臨街的門頭看,幾乎商鋪相連,即便不知道這里是何處的人,恐怕也能猜出這是一條商業街。的確,這就是一條商業街,而且這個區域是青島最早的本土商業區。
   原先,這里是個漁村,一個叫鮑島的漁村。據說,鮑島的稱謂源自膠州灣里鄰近村子不遠處的一個小島,就像青島村得名于青島(現小青島)一樣,看來,我們的祖先習慣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的村落起名字。不知哪年,也不知道為什么,鮑島村的有些人家遷移到村子東北方不遠處落戶生根,形成了另一個不大的鮑島村。為了區別這兩個鮑島村,人們就把照片上的這個最早的鮑島叫大鮑島,后來的稱小鮑島。
   德國租借青島后,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青島周邊地區的許多農民紛紛來尋找打工的機會,毗鄰德租借地建設中心的大鮑島成了外來人口的暫居之地。1900年,根據城市規劃,殖民當局征購大鮑島土地后拆除了民居,將大多數人移居到楊家村附近新建的華人居住區臺東鎮,然后將土地劃塊公開拍賣。買下這些土地的大多是中國房地產商,他們依照規劃,在大鮑島建造了我們現在稱之為里院的“中國城”。這座“中國城”,與同一條街上的歐人區相映襯,構成了青島獨特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風景線。原先大鮑島的居民,有些重新購得房產,繼續居住在這里;有些則租下門面房,做起了規模不一的買賣,并與外來的華商共同開創了殖民地時代青島本土商業的第一次繁榮。大鮑島,已然成為青島本土商業的搖籃。
   后來,隨著大鮑島市井經濟的持續興旺,帶動了整個中山路區域的商業快速發展,特別是上世紀30年代以后,中山路一帶成了整個青島的商業、文化、旅游、餐飲、娛樂中心,并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市中心東遷。
   如今,這里已經是青島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意義的地標。它告訴人們:青島,不僅有洋樓和殖民文化,也有里院和本土文化。
   
下期期待:照片中的火車站雖然還未完全建成,但它對青島歷史發展的影響至今乃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