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責培訓外派勞務人員的新縣外派勞務(研修生)培訓中心

培訓中心正在上日語課

各網絡媒體記者正在采訪學員

一技在手終生無憂,外派人員培訓以實用技能培訓為主

新縣的金水小區就有不少外派務工人員回鄉入住
青島新聞網4月24日河南信陽訊
這里曾經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發源地之一,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這里又曾經是一個山區、農區、和貧困地區,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的欠發達地區。現在,當改革的春風吹綠千里大別山時,這里的人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勞務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成為當地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這里就是河南信陽。
勞務經濟成規模
4月23日,記者隨同"網上看河南"網絡媒體采訪團,一早由河南鄭州出發驅車近六個小時來到了大別山深處的信陽市,實地采訪考察了信陽市勞務經濟發展現狀。
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信陽人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打工生涯。信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在全市開展了"抓勞務、促就業、帶致富"活動,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取得了較好成效。到90年代末,信陽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首次突破100萬人,此后連續7年保持在100萬人以上,勞務收入逐年增加。到去年年底,信陽外出務工經商半年以上的人員達218.1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7.96%,占農村人口的36.7%,外出務工收入達123億元,約占全市GDP的25%。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勞務經濟已成為信陽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農民外出務工收入達123億元,占當年全市農民純收入的54%。
涉外勞務輸出成亮點
信陽市新縣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今新縣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外派勞務基地縣"、"全省外經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涉外勞務輸出成為新縣發展的助推器、動力源。
新縣的勞務輸出起步于1984年,1994年開始向國外輸出勞務(研修)。到2005年已經先后向國外派出各類勞務(研修)人員10000余次,年創匯3000多萬美元,居河南省縣級單位之首。
如今隨著新縣外派勞務(研修生)培訓中心為核心的培訓體系的建立和建設,越來越多的新縣人通過專業的語言、技能培訓,飄洋過海,掙"洋錢",發"洋財",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本領。"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蓋洋房,四年投資辦工廠"成為廣大外派務工人員的真實寫照。
"回歸工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多年打拼完成了原始積累。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外出務工人員中擁有資產100萬元以上的有11000多人,其中包括一批資產上千萬元乃至過億元的人。信陽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了《關于加強勞務輸出,實施"回歸工程"的意見》,各級各部門強化對回歸企業的服務,為他們在用地、用工、資金、項目審批方面排憂解難。2005年,全市外出務工人員創辦各類經濟實體4568個,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2%,帶動就業11.8萬人。目前,"回歸工程"已成為信陽經濟新的增長點。
青島新聞網記者 王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