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4月23日播出《假造林
真“圈錢”》節目,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 翟樹杰:
合作造林又叫“托管造林”,就是老百姓出錢購買林木,再以合同方式委托給造林公司進行管護林木的經營形式。合作造林本來是國家鼓勵社會力量投
資林業建設,讓老百姓通過造林獲得一定經濟收益的政策。然而近一段時間卻有人在利用它,把它當成了騙取錢財的幌子。
解說:
這兩年云南昆明街頭出現了許多這樣的公司門臉,它們雖然叫木業公司,但是賣的卻不是傳統的家具或者是木材,而是生長在大山里的樹林,這些木業公司共同的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投資林地收益巨大。
投資者:
他們許諾了大概,我買的那個回報是19%。
解說:
老馬和老伴都是退休幾年的文藝工作者,對大自然美好的向往和對高額回報的希望,讓他們選擇了這家叫美聯的木業公司,并且以每畝3700元的價格,總共花了7萬多元買了20畝云南大理洱源縣的楊樹林。
投資者:
我們認為這種項目還是比較好的,是一個新的事物。
解說:
有著高回報率的新生事物吸引了一大批像老馬這樣的退休老人慷慨解囊,紛紛購買那并沒有看到的遙遠的山林。購買林地都是以合作造林的方式與公司簽訂合同的,也就是顧客花一定的錢從美聯公司手中購買公司所屬的林地,再委托公司管護林地,最后由公司負責收購成材的樹木。像老馬手里所拿的中林美荷楊3700塊錢一畝還算是便宜的,而其它一些品種的樹木動輒每畝高達幾萬元,但是承諾的回報也是同樣的可觀。
法展 記者:
都是真的嗎?
馬蕾 云南美聯木業公司負責人:
這個肯定是真的,公司敢做出這種承諾就肯定是真的。
解說:
看上去,這的確是一個投資的好項目。然而高回報率就意味著林地必須有高產出,然而美聯公司關于木材儲蓄量的測算,讓林業部門的專家怎么也不敢相信。
記者:
將來能夠達到他們公司所宣傳的那種收益嗎?
李鵬 國家林業局駐云南森林監督專員辦事處監督處副處長:
不可能達到,因為按照林學規律,林木生長特征的話,在五年之內(林木積蓄)就要承諾每畝達到60立方米,就是說第一這個是完全不可能的。第二,即使達到了60立方米,那么到60立方米的價格折算的話,按照當地市場價折算的話,也達不到他現在已經投資的那么多的投入吧。
解說:
如果林業部門的專家所說的是對的,那么這樣的前景真是讓人擔憂了。不過美聯木業的承諾也不能輕易就否認了,也許美聯公司有自己創造奇跡的方法。百聞不如一見,記者決定實地去美聯公司的造林基地去看一看,地點就選在了洱源縣。
馬蕾:
那邊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基地。
記者:
最大的一個基地?
馬蕾:
對。
記者:
有多少畝?
馬蕾:
它有十萬畝。
解說:
十萬畝的林業基地是個可觀的數字。從昆明市到洱源縣驅車四個小時。在國道旁邊的焦石村就可以看到美聯木業的牌子,順著路標再走20公里就可以看到山谷里有一片樹林,一排房子,美聯公司的基地到了。
記者:
這個樹現在長了多長時間了?
云南美聯木業公司大理基地管護人員:
三年吧。
記者:
已經三年了?
云南美聯木業公司大理基地管護人員:
對。
解說:
基地有,林子也有,這就是老馬購買的中林美荷楊。按道理說,三年生的速生楊應該已經達到直徑27公分。然而,走到近處仔細一瞧,這里的楊樹林長勢好像并不是很好。
記者:
這塊林子大概有100畝,是美聯公司在洱源縣種植的最好的一塊林地。我們在現場可以看到,在這片林子里面楊樹苗長得最好的,像這樣的也就有三四公分,而差一點的也就一兩公分粗細。這100畝林地原來屬于耕地,它既可以灌水,還可以施肥,樹苗長成這個樣子。據我們了解,美聯公司大部分的林地都在山上,那么楊樹苗又長成什么樣子呢?
解說:
除了這100畝樣板林地,美聯木業總共與焦石村村委會簽約承包了村里約五千畝的退耕還林山地,記者和焦石村的村干部一起來到了這里。
趙玉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焦石村黨支部書記:
這一片當中他們種了三千畝左右,也就是從這個塹溝開始,塹溝以西這片就是他們的。
記者:
是這種嗎?
趙玉榮:
對。
記者:
這不是草嗎?是這個,這是苗?
趙玉榮:
對,就這個,就這個。
記者:
這么小一點?
趙玉榮:
這個已經三年了。
記者:
已經三年了?
趙玉榮:
三年了,樹就這么大。
記者:
比草還矮呢?
趙玉榮:
三年了這個,今年進入第三年。
記者:
那它這個還能長高嗎?
趙玉榮:
這個我就不知道。
記者:
像他們說的七年就可以每畝能有9000塊錢的木材儲蓄,估計能達到嗎?
趙玉榮:
不可能,不可能,這個絕對不可能,這個絕對不可能,這個三年就這么大。
解說:
然而,美聯公司卻仍然堅持,即便顧客買了這樣的林子,他們依然是有保障的。
張旭 云南美聯木業公司總經理:
公司因為在賣的當中,它也考慮到企業的誠信程度和它的實力,所以我們在流轉的盤中只占到我們現在林地的十分之一,就是我們整個林地的十分之一,我們還有十分之九的林地就可以克服和共擔這個風險了,所以公司把這個風險已經降到了最低限度。
解說:
按照美聯公司的說法,他們拿來出售的林子只占他們擁有林地的十分之一。即便這些林子長勢不理想,無法兌現承諾,還有另外十分之九的林木可以彌補顧客的損失。根據洱源縣林業局出具的證明,美聯木業在當地還有十萬畝合作造林基地。
記者:
有這個基地嗎?十萬畝加起來?除了這五千多畝,有沒有這些所謂的剩下的幾萬畝的材林基地,另外這個采伐不受管理限額的這個說法?
李炳照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林業公安局局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林業局原副局長:
這個我了解是沒有。
解說:
美聯木業一直聲稱,他們在洱源縣有十萬畝林木基地,當地林業局還出具了紅頭文件證明。現在這十萬畝基地竟然沒有了,情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記者:
沒有的話,他當時怎么以文件的形式發呢?
李炳照:
因為發文的時候我不在,就不清楚了。
記者:
您當時是主管副局長嗎?
李炳照:
我是主管副局長。
記者:
那這個發文怎么沒有通過您呢?
李炳照:
我不在家。
記者:
您不在家是誰發的當時?
李炳照:
局里面發的。
記者:
局里面總是要有一個什么人發的?
李炳照:
那局長肯定是知道的。
記者:
局長知道?
李炳照:
嗯。
解說:
當時出具文件的洱源縣林業局的任局長出差在外,記者電話采訪了他。
(電話采訪)
記者:
跟美聯公司的十萬畝基地有沒有協議呀?
任新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林業局原局長:
協議沒有。
記者:
沒有你怎么以政府的名義出具了說有十萬畝合作的林地呢?
任新富:
這個當初是為了招商引資嘛。
記者:
為了招商引資就可以這樣做嗎?就可以把一些沒有的事實說出來嗎?
任新富:
這個主要是吸引他們來投資,來建設嘛。
趙克選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副縣長:
這個是不允許的。從縣里邊的有關行政法規不允許,按照縣里面的工作要求也不允許。
記者:
不允許他這樣做了,那做就做了?
趙克選:
我們知道以后,縣里面專門商量開過會,最后出臺了就針對這兩個文件撤銷了這個文件。
解說:
我們暫且不去追究洱源縣林業局的負責人到底為什么出具了那子虛烏有的證明。現在,一個事實擺在了人們面前,美聯木業有關洱源縣美荷楊的前景以及十萬畝基地的宣傳和承諾根本就是建立在虛假的信息基礎上,那么那些以42000元一畝賣出去的,號稱收益可以達到79000多元的云南盈江縣的西南樺,它們真實的情況又是怎么樣呢?國家林業局駐云南專員辦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記者:
西南樺每畝的儲量已經40立方米了,而且購買以后,幾年以后的收益更是高得驚人。這個根據你們的調查,這是個事實嗎?
李鵬:
不是事實,根據我們的調查,我們到現地做了我們的標準地測量,大概一畝地西南樺實際上人工種植的大概蓄積量只有兩立方米左右。
記者:
兩立方和四十立方差得很多呀。
李鵬:
是,差得非常大。
記者:
那么他在公司宣傳材料中許諾的這些條件那應該是不存在的?
李鵬:
應該說完全是虛假的,有欺騙的性質。
解說:
虛假宣傳的目的就是牟取暴利。即便是那些買進的少量的林地,美聯公司也是用極低的價格購進,以高得驚人的價格售出。
李鵬:
他的投入可以算一個賬,盈江的林子他們大概是兩百塊錢一畝就買了,但是他們向昆明的社會投資者每一畝賣到四萬八。另外他們沒有真正地去造林,也沒有去真正地去經營森林,他們完全是一種倒買倒賣的行為。
解說:
這樣的事實急壞了老馬和其他投資者。
投資者:
這個事實就是欺詐。
記者:
錢是你們自己……?
投資者:
自己養老的錢,是我們一生辛苦積攢的錢,等于這個錢我們就全部投資在這里面了,如果有個什么閃失,等于我們后半生就沒有什么指望了。
主持人:
綠化環境、植樹造林本來是造福社會、造福子孫的好事,然而像美聯木業這樣的公司卻把合作造林變成了一個誘餌,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和錢財。根據國家林業局駐云南專員辦事處的調查,在云南經營合作造林的幾家公司或多或少也干著和美聯木業同樣的事,而其實這樣的騙局在全國其它的一些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林業部門提醒投資者一定要謹慎對待目前社會上的公司對合作造林的不實宣傳,以免上當受騙。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