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人游戲進行中 |
|
前晚,記者來到了江西路上的這家“殺人吧”:里面并沒有什么陰森恐怖的氣氛,在大廳里坐著的幾個年輕人相互用ID號(類似于網名)稱呼對方,顯得輕松自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玩“殺人游戲”的大多是陌生人,并不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記者來到二樓的包房游戲區,走進裝修一新的房間,看到十幾個人圍著一個大圓桌,每人面前放著號碼。他們或神色嚴肅,或四處張望,仔細查看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只聽電腦內傳來一聲“天黑了,請大家閉上眼睛……”眾人齊刷刷地拿起殺手狀的面具,然后是“殺手”殺人,“警察”指認,之后大家紛紛通過每個人面部表情、講話的可信性、邏輯性、對他人發言的反應來查找蛛絲馬跡,找出“殺手”……一局結束后,眾人喝水,休息,隨后開始一局新的游戲。當晚,5個包房里,有50多個“殺友”在玩“殺人游戲”,最晚的玩到了昨天上午8時。
8歲男童也來玩
“殺友”中大多數是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其中也不乏40多歲的中年人,但是,記者竟然發現了一個8歲的男孩,他是跟著父親一起來玩的。“我是做貿易的,也是通過朋友才接觸了殺人游戲,一玩就上癮了。”男孩的父親陳先生說,他認為“殺人游戲”里充滿了邏輯思辯和心理暗示,非常能鍛煉人,所以把孩子帶來了,陳先生說,他認為“殺人游戲”說到底也只是個游戲,和每個人童年玩的游戲都一樣,沒有什么不健康的因素,所以他才會趁假期帶孩子來體驗。
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這家“殺人吧”才開張不到一個星期,但是一些“殺友”已經樂此不疲了,黃金周最后幾天里,竟然有人癡迷到通宵玩殺人游戲。
“殺友”大多是白領
昨天,記者采訪了“殺人吧”的經營者李先生,他告訴記者,開張幾天來,該俱樂部已經迅速注冊到了500多人,登記表顯示:“殺友”們大多數是在東部一帶寫字樓工作的白領人士,還有一部分是沒有工作,但生活無憂的泡吧一族。李先生說,他以前經營酒吧,去年就開始在酒吧里玩“殺人游戲”,今年他通過朋友幫忙,從北京引進了“殺人吧”,他認為,“殺人游戲”是夜生活的一種新形式,經市場調查了解,島城約有近2萬人接觸過“殺人游戲”,這是他們的潛在客戶。
記者了解到,目前島城“殺友”中級別最高的是二級,也就是說已經玩了近300局了。記者隨即采訪了幾個“殺友”,大家普遍認為,“殺人游戲”是益智游戲,雖然名字嚇人,但并不恐怖血腥,只要不是沉迷其中而是當作正常的放松就不會有問題。
專家說法
職場壓力應被關注
“殺人游戲”被眾多“殺友”捧為游戲圣經,認為不但益智,還能增進個人社會交流。但是這個游戲也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記者采訪中,有市民就認為“殺人游戲”名字血腥,是在倡導暴力,不值得提倡。心理專家景艷玲認為,“殺友”多是職場白領,這也說明了現代社會職場壓力越來越大,真實感情愈發不易表達,白天衣冠楚楚的白領在夜晚的游戲中才能展示真實自我,作為一種感情宣泄的渠道,這無可厚非,但職場壓力過大應該引起注意。同時,她還指出,通過游戲來社交不能代替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殺人游戲”在社交上的作用很有限。
名詞解釋
“殺人”游戲,又稱PK(Police&Killer)游戲,早在1999年就進入了我國,據說是被一群從美國硅谷歸國的留學生帶回國內的,在2005年年底,該游戲開始風行一時。該游戲受到了部分質疑,發展速度迅猛,甚至出現在了一些大城市MBA的拓展訓練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