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 可否放假
年年有端午,可現在在這天包粽子、吃粽子的家庭已經很少了。相反,我們越來越熱衷過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外國人的節日。上海師范大學女子文化學院是國內倡導“發掘、復原和保護中國民族節日”呼聲最高的高校代表。去年農歷三月三,上師大就曾舉辦“女
兒節”慶典,嬉水、對歌、女兒餐等活動令人記憶猶新。端午節之際,記者專訪上師大女子學院院長翁敏華教授。翁教授呼吁增加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
追溯 端午節傳統活動非常豐富
翁教授介紹,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傳統的活動內容有:女兒回娘家、懸掛菖蒲和艾草、佩香囊、賽龍舟、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和菖蒲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紀念 年輕人不知怎么過傳統節日
翁教授認為,自古以來端午的主題有兩個文化層面。一是指“衛生”,即“保衛生命”的涵義。因為端午過后,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容易發生傳染病,因此民間這一天會佩戴香囊、飲用雄黃酒,家中要進行大掃除,懸掛菖蒲、艾草等。二是從紀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主義精神,紀念曹娥的孝道上著手。“直至今天,我們的紀念活動還是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
翁教授指出,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民族節日不甚了解,認為端午節就是吃粽子,中秋節就是吃月餅,年輕人不知道七夕,但在西方情人節這天,卻會給戀人送上玫瑰花和巧克力。“如果我們不主動,諸如韓國人申遺這種事情還會發生。”
呼吁 讓端午節成為國定節假日
“韓國端午祭能夠申遺成功是有原因的,在傳統活動的繼承和保留上他們做得比我們好。”翁教授2002年曾經親自赴韓國考察端午祭,他感受頗深:中國有屈原,韓國則有個韓將軍。他是一位抗擊日本侵略軍、智勇雙全的將領。韓將軍逝世后,故鄉人民把他當作生命之神。
每年端午祭韓國都要舉行大型紀念游行活動。當地人民會穿民族服裝跳“女圓舞”,表演“斬倭戲”,此外還有桂亭山歌、八廣大假面劇、韓國式相撲等。游行結束后,還有一架直升飛機凌空飛過,灑下漫天的牛黃粉,渲染節日的氣氛。
翁教授指出,端午節明明是五月初五,卻偏偏在5月28日(初二)舉行蘇州河劃龍船活動,只因為28日是星期天,而五月初五當天是工作日,上班族不放假。相比之下,韓國端午祭放假1天,中秋節要放假3天。
對此,翁教授呼吁能夠增加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放假的出發點并非是為了休假,而是為了廣大群眾能回味悠久歷史,享受民俗文化。”
政協委員提議要重視傳統節日
早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期間,建議將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的建議就不絕于耳。如北京市政協委員、國防大學軍建政工教研部教授岳忠強在今年初北京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就提出,北京應率先在端午、中秋以及元宵等傳統節日放假。
我國曾有媒體就“春節、中秋、圣誕、情人節等10個節日中你最想過哪一個?”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春節排第一位,其他傳統節日也都排在前幾位。北京市政協委員萬建中因此認為,這說明人們從內心來講非常重視傳統節日,也越來越希望有時間按照傳統方式過這些承載特殊文化含義的節日。
各地如何過端午
[臺灣]端午節也是家庭聚會日
□謝飛君 徐哲
“今天,我們和大陸一樣,過端午吃粽子劃龍舟。不過,臺灣的粽子偏硬,餡也不同。臺南臺北做法不一樣。”昨天,本報記者連線鳳凰衛視駐臺灣首席記者游本嘉,他這樣說。
游本嘉說,臨近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臺灣本地的氣氛相當不錯。“由于當天放假,端午也是一個不錯的家庭團聚會日。”不過,說到吃粽子,臺灣南部和北部做法不一樣,比如北部,有人會把糯米先炒熟,放進蒸籠蒸;也有人把糯米炒到半生,然后蒸。“如果是南部,則主要是煮。”游本嘉說,葉子方面,是竹葉或者月桃葉,后者包粽子味道更濃些。至于餡,游本嘉說,是香菇、蝦米還有肉,不過最近一段時間,臺灣突出“養生”的概念,有了八寶粽、紫米粽等等,餡方面則多了干貝、咸鴨蛋等。
[秭歸]新屈原祠開工
□謝飛君 徐哲
早在上月末,湖北秭歸縣文物局局長梅運來就曾興奮地說,新屈原祠將在端午節期間正式開工,“新秭歸要迎回這位故舊相識。”
秭歸,縣名即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現在的“秭歸”。后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遷建。本月,三峽大壩全線建成,當地鳳凰山復原了三峽庫區青灘古民居等24處地面文物。
從前天始,秭歸縣舉辦“2006中國秭歸端午文化旅游節”,舉行龍舟賽、端午詩會等7大主題活動。
[汨羅]江畔龍舟競渡
湖南汨羅屈原紀念館館長徐蔚明說,選擇紀念屈原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也是整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公祭伍子胥則是一種地方上結合自身特色的一個選擇。湖南的汨羅江畔,上演一幕幕端午汨羅龍舟競渡、江畔祭祀屈原等古老而神秘的儀式。
[蘇州]公祭伍子胥
“普及端午文化知識,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于是有了這次端午公祭活動。”昨天下午,滄浪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章昊說,儀式只是滄浪區吳地端午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中的一項。
滄浪區文化館在籌備公祭儀式的同時,吳地端午商標的申請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據透露,他們已委托蘇州的一家商標事務所提出商標注冊申請,“吳地端午”、“伍子胥”、“胥門”、“胥江”等均在申請之列。
[上海]中學生誦離騷
□記者 俞陶然
晚報訊
今天下午1:30,七寶古鎮避風臺廣場上鼓樂齊鳴,申城100所學校的中學生代表、老師、教育界專家咸集于此,祭祀屈原。整個“屈原祭”根據我國古代祭奠儀式的程序進行,有主祭人,有儀仗隊。
端午二問 建議放假是否可行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趙國通對此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增設假期的建議非常好,不僅能傳承文化,而且對社會生活也將有百利而無一害。趙國通說,當今社會生產率已日益提高,多設置假期,將減少每個人的工作次數,但社會需要的工作總量并不會產生變化,那么就意味著有可能誕生出一些新的工作崗位。此外,民族傳統和凝聚力還能得到提升,每個人的生活會因此顯得更加輕松和多姿多彩。
屈伍之爭意義何在
“蘇州應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賦予端午節紀念意義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長期從事歷史研究的老教授戈春源昨天接受采訪時說。但他同時強調,屈伍之爭不存在競爭的問題,主要是從史實角度出發,端午節的歷史可以延長200多年。
戈春源是蘇州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也是提出“姓伍姓屈說”的首位專家。戈春源說,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最為流行的是與屈原有關。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
戈教授認為,吳均的說法并不正確。龍舟競渡起源于紀念伍子胥,這要比紀念屈原早200多年。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而與吳均同時代《荊楚歲時記》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競渡是“東吳之俗,不關屈平也”。
對于全國各地越來越濃的端午氣氛,戈春源感到欣慰。“這對中國的大文化的傳承是一件好事。因為無論是屈原還是伍子胥,他們身上都體現了真摯、忠誠、愛國主義等積極的思想。”
■鄰國如何過端午
[韓國]吃車輪餅穿韓服
□王興棟
今天是韓國傳統節日江陵端午祭。韓國東亞大學尹輝鐸教授告訴記者,他們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蕩秋千,穿韓國的傳統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
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農祈祝豐收的慶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尹教授認為韓國的江陵端午祭雖然受中國端午節影響,但經過多年發展變化已與中國的端午節有很大不同。農村過端午祭的氣氛比較濃,在五月初五這天,全家人會穿上傳統的韓國服裝聚集在一起吃飯聊天;傳統的食品有車輪餅食,類似我們的煎餅,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蔥粒等煎成的,但他們不吃粽子;游戲活動有蕩秋千等,此外還有一些民俗戲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劇以及民謠演唱,蕩秋千比較常見,但不劃龍舟。
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本]端午節已經過了 □施平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如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7月7日(七夕)等等。從明治時代開始,這些節日都改為公歷日。也就是說,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被視為男孩的節日,有男孩的家里會掛出鯉魚幡。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并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
作者:□晚報 張騫 程賢淑報道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