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開發將比浦東更猛烈”
天津社科院專家稱濱海新區不學浦東模式,空客百億歐元投資已落戶當地
本報訊
“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比浦東來得更猛烈一些。”昨晚,天津市社科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所長盧衛研究員向本報記者興奮地表
示,濱海新區的發展將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甚至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推動,將擔起更大的責任。
而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周民良則表示,“長三角有浦東開發區、珠三角有深圳特區,現在北方地區終于有了濱海新區,這標志著從國家層面推動京津冀地區的開放開發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這是京津冀地區開放開發的新起點。”
中央只給政策沒有給錢
盧衛認為,與上海浦東的政策相比,這次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央沒有給一分錢,全是政策。同時,此次中央批準為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設立一個產業發展基金,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公募資金,這個也是上海浦東當年沒有的。
在新區體制方面:天津濱海新區的管理體制,并沒有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只是一個綜合協調機構,即濱海新區管委會,而上海浦東則不同,它是將原有的一些縣、街道的行政職能進行合并,重新打造一個具有行政職能的行政機構,這是與天津濱海新區在管理體制上最大的不同。
兩者體制不具有可比性
“孰優孰劣,現在不好說。”盧衛透露。
據傳言,天津濱海新區,將成為“市中市”,即濱海新區管委會未來將定位為一個副省級的機構。
盧衛認為,濱海新區的管理模式不應學習浦東的模式,因為畢竟時代不同,“浦東新區的開發畢竟是12年前的事了。”盧衛研究員稱,兩者的體制不具有可比性。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的地位無與倫比,江蘇、浙江處于從屬地位,而天津與北京則不同,隨著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北京也放下架子,抓緊與天津加強合作,比如共建鐵路、港口、機場等。
將帶動東北及西部大開發
盧衛向記者表示,事實上,此次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比上一輪浦東的改革更加猛烈。盧衛透露,總投資100億歐元的空中客車204已經決定落戶濱海新區,投資力度不亞于三峽工程。
盧衛認為,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不僅將帶動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同時可促進西部大開發,“它的輻射作用遠不止于此。”盧衛稱,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是青島和大連所不能具備的。
天津港輻射面超過深滬
據悉,我國與世界主要貿易國的大宗進出口貿易難以用陸路或者航空交通來實現,而天津港背陸面海,腹地廣闊,已與170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國際港口、1萬多戶外商建立通航與貿易關系。
周民良認為,與深圳、上海主要運輸制成品相比,天津港口運輸的糧食、礦物等大宗貨物更多,輻射面更廣。
■支招北京
北京科技力新區可“消化”
專家稱京津應錯位發展,可實現優勢互補;建議北京抓住創新來做文章
本報訊
“雖然我們很羨慕他們(天津),但我們并不灰心喪氣。”昨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梅松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認為,北京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從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著手,做出自己的文章。
而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周民良則建議稱,隨著北京以鋼鐵為代表的制造業向河北的擴散、濱海新區制造業的崛起,北京科技能力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與產業相結合,加強北京科技界與濱海新區之間的聯系,可以在濱海新區良好的政策框架下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
“面對新區北京有壓力”
昨晚,對區域經濟深有研究的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孟平研究員表示,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整個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非同小可。“盡管這對北京來說有一定的壓力。”不過,陳孟平研究員認為,北京可以將壓力轉化為發展的機遇。這一點,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梅松博士也表示贊同。
陳孟平研究員表示,此次中央對天津濱海新區的定位,將使長期以來北京與天津兩市的功能定位更加區分、更加明確,“這有利于北京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發揮自身的優勢。”陳孟平研究員說。
北京應抓住創新做文章
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梅松博士看來,北京最大的優勢顯然是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即使北京沒有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北京如果抓住創新這一點,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文章。”
梅松認為,北京在原始創新和繼承創新能力方面,是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比不上的。因此,北京應抓住機會,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位專家認為,從目前的形勢和環境來看,光靠政策的松動和放寬,對地區經濟發展是不夠的,“關鍵還是得靠自己干。”梅松說。
兩地應關切錯位發展等
由于北京和天津同為直轄市、地理位置又很接近,此前也有一些關于北京、天津互相競爭地位的說法。周民良認為,應該在加快濱海新區開放開發的基礎上,有重點、有錯位、有互動地確立京津冀開放開發的方向,不應存在不良競爭的問題,而應關切錯位發展和一體化發展的問題。
比如,北京要加快向高端高效產業的轉移速度,著力發展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金融、文化產業等服務性產業。而以濱海新區為主的天津則應該根據自身條件,發展以無線通信、新型元器件為主電子信息產業、石化產業、冶金制造業等。濱海新區的開放,會推動城市性質定位為國際城市的北京的開放,而北京的科技要素,也會為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提供科技動力。
無優勢產業應遷出京城
根據北京市的十一五規劃,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北京市的重點發展的產業,陳孟平認為,北京將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利用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北京市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濱海新區,比如一些低端的制造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等。
最后,陳孟平研究員表示,對于北京而言,如何擺正位置,認清自身不足非常重要,否則,北京就可能在新一輪發展中喪失機遇。
北京有科技新區有政策
周民良認為,通過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推動京津冀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可以將這一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區域建設成繼長三角、珠三角以后的經濟繁榮區域,而且有助于形成以京津冀為經濟核心區、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甚至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
河北應為京津提供配套
“河北省也應該創造條件接受京津兩個城市的產業轉移,也要為京津的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提供配套。將處于京津之間的廊坊地區最好納入北京的行政管轄范圍,會在推動北京與天津的一體化發展的同時,為北京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個釋放能力的增量空間,便于在一個新的地域范圍重組產業與科技要素。”周民良如是建議。
■回眸新區
1、1992年,黨的十四大作出了加速環渤海灣地區開放和開發的決策。
2、1994年3月,天津提出用10年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被定位為“中國北方的浦東”。
3、2005年6月初,天津主要媒體發布消息稱,濱海新區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首次超過浦東新區。
4、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上海浦東新區進行綜合改革配套試點工作。當月下旬,濱海新區正式向中央申請成為國內第二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
5、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確立的“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今后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規劃。
6、2006年3月,國務院同意給予濱海新區五項扶持政策,包括將濱海新區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設立東疆保稅港區、進行金融改革試點、擴大建設用地供應、將區內510平方公里范圍高新技術產業的所得稅稅率降為15%等。
上述資料據本報及《瞭望東方周刊》等媒體報道整理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