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濟南某金融機構的員工,工作也很令朋友羨慕:每月月初,單位會將他的工資及時打卡,他喝水用的杯子,擦臉用的毛巾,甚至身上穿的白襯衣,外出用的公文包,也都明明白白地印著單位的名字。他和老板的辦公室,也僅隔幾步。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小王近日竟意外得知,原來他在勞動關系上不是這家單位的員工,而是從
另外一家從未聽說過的勞務派遣公司租賃來的。得知此事后,小王感到異常詫異,他和他的同事不禁發問,究竟誰是我的老板?
“我認為我不應該屬于勞務派遣的范疇。”剛剛經歷此事的小王,現在在這一問題上已經成為專家。“勞務派遣在世界各國都被歸類為非正規就業。即使按照國際慣例,規范的勞務派遣關系,也僅僅適用于季節性、臨時性、非全日制和間歇性用工,以及對外勞務輸出。而我已經在這里連續工作了13年,單位對一部分人實行勞務派遣,而對另一部分人實行正常管理,構成了雙重標準和勞動歧視。”
更令小王感到氣憤的是,他被“倒賣”到一家勞務派遣機構,然后再以派遣的形式“租賃”過來,是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單位至少應該征求一下我們的意見。即使我們同意,三方也應該訂立一個規范的勞動合同。現在,工作這么多年了,突然冒出一個勞務派遣公司,好像原本清晰的戀愛關系,突然有了第三者介入,顯然誰都不能接受。”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單位對“部分員工”實行勞務派遣的消息,就在員工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在這背后,他們最為擔心和迷惑的是:究竟誰是他們的老板?一旦他們在工作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應該向誰來投訴?誰又來維護他們的權益?萬一勞務派遣公司經營不善關門大吉,那是否意味著他們就將失業?而作為一個租賃過來的員工,是不是意味著無論干得多好,也永遠失去了升遷和加薪的機會?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