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買的時候每平方米不足1000元,可現在一轉手就要賣1500元。”集資建房主要是指企業利用自用土地,解決住房困難的一種建房形式,但是在省城,出售倒賣集資建房的暗潮涌動,一些大企業、甚至有行政、事業單位的職工將手中集資房對外出售,賺取大額差價。
最近在一家名為“28社區濟南”網
站,掛著一個帖子出售單位集資建房,有產權,具體地點:歷城區某鎮政府駐地。詳細信息注明為:一樓新房未住125平方米,廚衛精裝,配套齊全,位置處于南山風景區中心地帶,升值潛力佳,是旅游度假、安度晚年的好地方。按照網上留下的聯系方式,記者撥通了一個手機,接電話的男士讓記者去打另外一部電話,找一個姓張的先生。
姓張的先生接通了電話后明確告訴記者,他手里的房子全部屬于集資建房,是歷城區某政府部門開發建設的。談到價格,張先生說帶暖氣的約為1500元/平方米,無暖氣的1200元/平方米左右。當記者問這房子集資買的時候多少錢時,這位先生暗示記者房子離市區有點遠,估計買的時候不到1000元吧。
除了網上公開出售的外,還有的將集資房拿到中介去出售。在開元山莊附近的一家房產中介,一名經紀人介紹,他們陪著客戶看房時發現,有的房屋已經建成兩三年,可是房子根本就沒有入住過。而且,房主在出售時,對價格要求比較死,動不動以某某同事賣了多少錢作為參考。例如,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買的時候只有18萬,現在要賣48萬,一轉手就賺30萬。
濟南市房管局產權登記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經常遇到前來咨詢有關集資建房買賣過戶事宜的人員。
山東建筑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莊永強指出,因為房價上漲勢頭較快,省城一些單位開始集資建房。這些集資建房單位的特點是效益好,或者手里掌握一定的行政資源,建房后以成本價賣給職工,很多人房到手后再往外賣,賺取高額差價。這種“變味”的集資房容易產生新的社會不公,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